《百年孤獨》與作者的“孤獨百年”

百年,人活不過百年,由此老家土話含蓄地將某某“與世長辭”稱之為“百年”。百年孤獨,孤獨百年。

今天,我這個標題是獻給一位北京時間四月十八日凌晨在墨西哥不幸病故的逝者,哥倫比亞為其降半旗致哀的著名作家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是小說《百年孤獨》的作者,年僅八十七歲就不幸“百年”的文學巨匠,他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也是享譽世界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他在生命終結前寫的告別信,讓人過目不忘。在我看來,告別塵世,享受孤獨,壽終正寢,對逝者來說,有時是一種遠離煩憂的解脫,一種令人滿意的歸宿。

自以為身上沒有一顆文學細胞、天生頑劣,尤對數理化刻板僵直的公式敬而遠之的我來說,從小到大,很慚愧沒有系統地讀過幾本世界名著,自然這本馬爾克斯寫于墨西哥反映南拉丁美洲生活寫照的《百年孤獨》也沒認真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地步。

人生無常,孤獨永恒。今天,逝者已矣,令人欣慰的是,迄今為止,《百年孤獨》一書全球銷量已達五千萬冊,其中中文版就售出高達260萬冊。大師留傳于世的代表作若再無人捧讀學習,我想這將是人類了解千姿百態意識形態文學精華的遺憾,至少是文學精神傳承的缺失。互聯網存在和普及的二十年,改變中國人的讀書生活,紙質的書冊浩如煙海,方便快捷的電子書多于牛毛,兩者并存的現狀讓老中青三代讀者群各取所需,皆大歡喜。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憑這一點,文學,就足以陶冶性情。一篇好的文章,對于酷愛讀書的人來說若陽光與空氣不可或缺,一部《百年孤獨》這樣的小說力作,若遨游其間,必將收益匪淺。

馬爾克斯筆下《百年孤獨》記載了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布恩地亞家族七代成員在小鎮生活的百年歷程,他們無一例外是孤獨的,相互缺乏親情產生的愛,缺乏信任與真誠,長輩與晚輩沒有起碼的溝通與交流,取而代之的是猜忌產生的冷漠與隔膜。這樣的家族的境遇是受小說背景處于南拉丁美州的歷史和特定年代所局限的,家族的命運可以預見,當我們看到這個家族最后一代的孩子長了不可思議的豬尾巴,被螞蟻啃食至死,以悲劇告終,這也就不足為奇了。抨擊一種社會的黑暗,高明的作者往往將自己的思想隱含在自己小說的人物里,通過他們的遭遇來表達忿恨與不滿,一切,只因現實很殘酷,生活很無奈。

對于生與死的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千百年來,好像沒有明確的統一定義,這很正常。不同國度,不同膚色的人們的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這無可厚非。但歲月的長河里,漫長的歷史沉淀,讓生命個體承受了過多的負荷,人們在孤獨與無助中掙扎沉淪,自然界給了人類白天與黑夜,父母教給子女明辨是非的能力;上帝給了每個人一張嘴,兩只耳朵,似乎寓示做人要少說多做,兼聽則明;老天讓人類赤條條哭著來到世界,又公平地讓每一個人若過客撒手西去,不帶走任何羈絆自由行走的名利財寶。

人的一生,不過百年光陰,時間,分秒聚成。漫漫人生路,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可以說,孤獨,無時不在。擁有一份孤獨,是人性回歸深思的契機,大千世界,太多的虛幻的繁華與美麗的泡沬掩沒了純凈的一塵不染的眼睛,褻瀆了原本善良的晶瑩剔透的心靈。置身滾滾紅塵,泥沙俱下的社會大染缸,人們發現狂風暴雨和厲雷閃電蕩滌不了人間的虛偽丑惡,于是,在陽光下,也許有齷齪的念頭,愛心的幌子下或許潛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喧囂熱鬧過后,人們會莫名其妙地無聊空虛,不知不覺陷于孤獨,陷入沉思。漫漫長夜,孤枕難眠。

善待孤獨者,是聰慧的群體。為人之道,都是悟出來的。享受孤獨,高處不勝寒,有時,真理確實只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古往今來,世界上很多成就大業,流芳百世的名人大家,無不在功成名就前能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承受奮斗路上的沉默孤寂,甚至悲憤,最終印證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百年孤獨》,不僅僅是一本馬爾克斯留給世人的一部小說,更是一筆極大的人類可以共享的精神財富。盡管,我作為文學愛好者連讀幾遍也領悟不了大師寫作的精髓,體驗不到孤獨產生的美,孤獨帶來的關于生命的深層次思考,但是,我決心理解記憶其小說里關于孤獨的描寫,堅信人物處于孤獨之中煥發的潛力。大凡有血性的人,在沉默中不是死亡,而是火山噴涌般的爆發!

? ?可敬的馬爾克斯走了,他的人生并不孤獨,鋪滿了鮮花,或許他的寫作生涯是孤獨的,與長夜為伴,迸發靈感,用他的如椽巨筆描述鮮活的人物。除了其代表作《百年孤獨》外,他寫過以現實生活原型為題《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的偵探小說,用來緬懷自己冤死的友人,引起轟動;他寫過長達五十年的愛情神話《霍亂時期的愛情》,三角戀并非那么可恥,珍藏的初戀在時間老人的見證下令人動容。總之,拜讀馬爾克斯的作品,我感到:文字,是有魔力的,大師永遠是組合文字、講述故事的高手,他2010年出版的作品為《我不是來演講的》,收錄了他十七歲以來登臺演講的21篇著名演講,如今,他在與不在,都能引領后人朝正確的道路邁進。

? ?緬懷一個人,一位世人敬仰的作家,應該是自由的。我想,馬爾克斯先生若九泉有知,他不會介意我們怎么評價他的作品,而是會在意我們如何正確詮釋孤獨,從而怎樣面對各自的人生。此時的馬爾克斯一定不會孤獨,他不僅屬于哥倫比亞,也屬于世界——因為,生前,他是一位孤獨的行者,意在帶給人類永不孤獨的光明。

? ? ? ? ? ? ? ? ? ? 2014-4-20于諸城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時間戛然而止 空間不復存在 死而復生 乘愿再來 空靈俊逸得沒有一點苦難 寂靜悠閑得沒有一絲掛礙 往日的一切如同兒戲...
    木進閱讀 295評論 1 4
  • 1 其實,我多想寫一篇文章給我的朋友們。 前不久我看到一段話:“你忘記的,他還記得;他沒印象的,你卻珍藏多年。你們...
    陶小陶_閱讀 497評論 0 2
  • 前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接到Q的電話,除了聊學習和亂七八糟的往事意外,她總是會說:“L,我真的后悔了!我為什么要因...
    real時光閱讀 38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