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陪伴大小寶的過程中,有幾個小情節引發了我對育兒問題幾個兩難的思考:
情形一:周末弟弟因為媽媽一直在陪姐姐練琴練書法,沒人理他,他就搗亂,搗亂破壞引起了大家的集體聲討,剛開始還硬抗著繼續瘋玩,我們本沒在意,結果半小時后,聽到平時大大咧咧笑口常開的弟弟一個人躲在衣帽間里哭。平時育兒時間有限,難得的時間總要先找緊要的事情做,姐姐幼升小當口,要輔導的東西日漸增多,對弟弟難免忽略,確實兩難。
情形二:弟弟對我給他報的所有課,美術,英語,輪滑,科學課都非常感興趣,以至于我和他講這周沒有科學課,他是非常不開心的。是把娃放到機構里面去,還是讓娃留夠充足的戶外時間和自由玩耍時間?到底什么對孩子更好,同樣兩難。
情形三:女兒和我說想要小馬寶莉,兒子說想要汪汪隊,兩個孩子幾乎是看一部動畫片就要一部的偶像,現在由動畫形象發行的玩具的價格都不菲,一個六七厘米高的小玩具,少則幾十多則上百,一部動畫片里的人物形象都是十幾個。像小豬佩奇這樣只有佩奇和喬治兩個偶像還長的一樣的動畫片真是太良心了,心疼老母親的錢包啊。是買還是不買,再次兩難。
關于情形一,是陪大寶還是陪小寶,是做自己的事情還是陪孩子,這確實是個兩難的題目?在工作,學習和育兒上的時間平衡,在倆娃間的時間平衡著實讓我煞費苦心。沒有足夠的學習和個人充電就沒有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沒有更好的工作和收入就不能給孩子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教育,但是沒有足夠的陪娃時間也同樣不能給孩子有效的教育。學習和工作卻殺掉了一天超過12小時的有效時間。剩余給娃的時間屈指可數。時間有限,如何投入,確實很考驗人。
其實我一直都在努力的平衡倆娃的育兒時間,甚至周末有時故意將倆娃的培訓班時間錯開,這樣我可以一段時間全神貫注的陪其中一個,畢竟孩子的年齡段不同,需要看的故事,玩的游戲,學習的內容都是不同的,但是更多的時間就是混齡教育,只能顧此失彼了。就比如我在家里買了個籃球筐,本來想著什么時候可以將我兒子培養成個籃球小子,結果三四個月過去了小家伙到目前為止球都不會拍,一提到打籃球就會躲的很遠。我反思了下,主要原因是因為我老公把球筐的高度放的太高了,按照女兒的身高標準,而這個標準,對于我兒子來講顯然太難了,他靠自己投不進去,就會失去信心,沒有成就感,不愿意再玩了。所以我昨天把球筐放低,立馬見效,小朋友玩的很high,還不停的和我說,媽媽要這樣投,你看踮起腳就投進去了。但是女兒就抱怨說太低了不過癮了。我就開始教女兒如何拉遠距離投球,女兒果然最后也勉強找到了興趣點。看起來倆娃的陪娃時間上的矛盾還是要靠父母的聰明才智化解了。至于自己的提升和陪娃之間的兩難,我目前的選擇就是,利用一切不和娃在一起的時間,比如上下班路上,娃上課的時間完成。工作提高效率,努力做到不把工作帶回家。到家的時間就全身心陪娃,提前設計好回家陪娃的項目和游戲。孩子在家無法估計的的時間提前交代任務,盡量通過視頻打卡的方式實現監督和溝通,以節約晚上回家的寶貴時間。周末的時間充分利用,盡量保持每個孩子在不上課不睡覺的時間都有父母至少一方的陪伴,著重解決一些老人教不到位的生活習慣,上課遇到的難點,作業的輔導,運動的指導,游戲的設計等問題。還要盡可能的提高老人陪娃的能力,切實給到老人一些實用的育兒方法技巧和工具,我家老人的配合度還是很高的,這點確實省了我不少心力。
關于情形二,是否給孩子報輔導班?這個問題幾乎是貫穿整個孩子18歲前一直要思考的問題。似乎不報不對,報的太多也不對,在預算時間都稀缺的前提下,什么班值得報,什么不值得,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確實又是個兩難的選項。如何取舍協調,非常考驗父母的時間的協調和規劃能力,還有父母本身的教育理念和修養水平。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機構的課程體系和設計都是出自專業人事之手,教師的培訓也都比較專業,所以可以做到各種五花八門的課孩子只要去試聽過,就沒有不喜歡的程度。但是價格也同樣可以做到普通家長聽完后都望而卻步的高度。確實得承認,好的機構提供的課程確實在某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固定的時間,專業的老師,符合幼兒心理的課程設計。但是過多的機構教育弊端也很顯然,路上接送的時間成本,孩子缺乏自由的玩耍獨立的探索,以及接觸自然的機會,減少親子陪伴玩耍的時間,機會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不報這些班我的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雖然在金錢上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很遠,但是時間上卻是平等的,送到機構一小時,勢必會減少一小時的戶外一小時的親子時間。而究竟一小時的戶外自然教育的重要還是一小時的邏輯思維重要?這個其實很難衡量,如果孩子將來是自然學家,攝影師,也許前者大于后者,但如果是數學家,也許后者大于前者,但是我想如果齊白石沒看過魚蝦,魯迅沒在百草園瘋玩過,牛頓沒在樹下曬過太陽,那么這世上應該就少了畫壇奇跡,文壇泰斗,物理學標桿。中國的教育或者說亞洲教育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認為知識是老師教的,書本學的,所以上課永遠老師是主角,書本是權威,歐美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認為學問是自己學的,是自己觀察自然親身實踐,搜索資料而獲得的,所以相比復雜高深的數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古詩文的背誦,國外的學校更注重孩子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這樣也許到初中孩子的基礎理論知識深度都很淺,但是不好意思,這些很淺的知識是通過自己努力得出的結論,相當于自己研發的理論,這就好比一個孩子自己發現的乘法規律一樣令人驚嘆,正是由于具備了這樣的研究精神,才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夠不斷的挑戰權威,獲得新的成就,而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被要求背誦九九乘法表,其實此時孩子的理解力怕是連20以內的加減法都未必能理解透徹,會算無非是靠記憶力,靠形象記憶,還不具備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
遺憾的是,不把孩子放在輔導班,孩子需要有針對性的培養,需要有相對專業的父母的引導,這個對于現代的大多數父母來講實在的太難了,父母在維持生計上花費的時間過多,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子女,即使有時間的父母,懂得如果有效引導孩子的父母也很少,孩子不去輔導班就交給了電視,交給了動畫片。鑒于此,把孩子適當的丟給學校和輔導機構,也不失為明智之舉,畢竟去機構學習,比在家玩游戲看動畫片來說還是好的多。培養孩子需要全能的父母,可惜我們自己就算再如何努力也很難成為全能,所以適當的專業的事情找專業的人來做,自己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提供給孩子更加有效的陪伴即可,不能報班的父母也無需覺著對不起孩子,多給孩子有效的親子陪伴也很好;給孩子瘋狂報課的家長也無需驕傲或自責,只要孩子接受找個平衡點就好了,加法的同時也要做減法,不能顧此失彼。
關于情形三:是否給孩子買一些看似沒用的玩具?小朋友對于動畫形象的喜愛和追隨,這點和青少年期間的追星其實異曲同工,在孩子的世界中也有很多無奈和痛苦,充滿童趣和正義感的動畫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她們在沒有父母伙伴相伴時的放松和精神寄托。想擁有一只自己的偶像,并把她們留在自己身邊的心理,確實值得同情和理解,所以我的原則是如果經濟條件尚可,就適當滿足。但是可以適當的延遲滿足,從而使孩子明白想要什么都要努力去換取,而不是無節制的索取。于是我向各大機構學習,在家里發行了“happy coin”我給所有諸如小馬寶莉,汪汪隊,超級飛俠,小豬佩奇都標好價格,放在玻璃柜里里,攢夠“happy coin”可以來和我換柜子里的玩具。但執行過程中發現,這個制度其實弊端也很明顯,一孩子覺著太難得到了,也許會去惦記偷,這勢必不是我想看到的,同時還會給孩子造成匱乏心理,二會使得所有玩具類我不希望他們過分在意的東西反而在孩子心中有了更加神圣的地位,因為是家里唯一需要他們自己花“錢”去買的東西。而其他一些學習生活的必須品,我又不可能真的等到他們攢夠幣再提供給他們,需要他們在意的書本文具反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三,導致孩子不是因為快樂而去學習,僅僅的因為可以得到玩具而學習,扭曲了學習的最終目的。不過暫時性的效果也很顯著,對于生活上一些諸如磨蹭,不自己穿衣,不好好吃飯,不好好彈琴,不整理玩具等等問題,在快樂幣的誘惑下都可以有效的執行了。雙刃劍,方法酌情使用。
育兒方式千萬種,沒有人即使是專家也無法給出一套標準的流程,告訴你孰對孰錯,但是每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必然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這其中有好有壞。最近在讀陳鶴琴的家庭教育,里面很多觀點放在如今看來依然是先進的,但一些觀點也在如今被漸漸否定。大的教育家尚且如此,我們普通的家長有時也不必過分的苛責自己,結合自己的教育目標,和實際情況,多學習,多研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好了。順其自然,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