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小說,也喜歡看電影、電視劇。
陳丹青說,美劇的廣度和深度,殘酷和道德力量,不亞于《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狄更斯如果活到今天,也會“佩服死了”,也會“目瞪口呆”。
這讓我在頭腦里幻想著:這些大咖如何不修邊幅地窩在美式沙發里,怔怔盯著日本產的超薄超寬超清屏幕,緊握一瓶冰鎮的比利時釀造啤酒,卻忘記了喝——因為已然被劇情驚掉了下巴。
陳丹青評價美劇說:
“它承接了西方19世紀長篇小說的傳統,龐大、細膩、厚重、絕。”
他看好電視劇的前途,卻看衰長篇小說的未來:
“無論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心理小說,還是大仲馬之后的法國小說傳統,現在正在變身為電視劇。我相信電視劇會讓長篇小說沒落,至少,成功奪走長篇小說的一大半讀者。”
我不敢說,長篇小說已經沒落或者將會沒落。但我相信,越來越多的優秀長篇小說會變身為電影、電視劇,去贏得更多的受眾。
像大仲馬這樣深諳商業規則的通俗小說家,如果活在今天,很可能會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電影、電視劇編劇。“槍手”奧古斯特·馬蓋和他的糾紛,則很可能會成為當今涉案金額最大的著作權官司吧。
可以說,電影、電視劇就是這個時代賦予文學的新的表現形式。
文學反映現實、展露人性,好的電影、電視劇也是如此。文學超越現實、馳騁想象力,好的電影、電視劇也是如此。
一個故事,不因為寫在紙上就變得高雅,也不因為拍進電影電視里就顯得庸俗。
一種思想,不因為寫在紙上就自然深刻,也不因為拍進電影電視里就流于粗鄙。
李楊在電影《盲山》里,講述被拐賣的春梅如何一步一步陷入人性惡的包圍。他用樸實的鏡頭語言營造出令人絕望的壓抑。他對孤立無援的受害者給予了深切的同情。他把這部不得不拍了兩個結局的電影,變成了女人們嘶啞發聲的嗓子。
賈平凹卻在小說《極花》里,擔憂著底層鄉村男性的婚姻困境,仿佛男性生殖的“權利”,比女性的人身權還要重要。他用高超的文字技巧,緬懷著假想的淳樸,為冷漠、自私的加害者脫罪:仿佛只要是鄉村的,就是好的、善的、有緣由的、有苦衷的、可理解的、可原諒的。
所謂高下立判,不外乎此吧。
賈平凹在接受采訪時說:
“如果他不買媳婦,就永遠沒有媳婦。如果這個村子永遠不買媳婦,這個村子就消亡了。”
難以想象一個享有盛名的文學家,竟然把村莊的消亡,置于人的個體自由和基本權利之上。這是什么中世紀的價值倫理?
舉這個例子,我只是想說:攤開一本小說,未見得比點開一部電影更有益。
關鍵在于:那是一本什么樣的小說,和那是一部什么樣的電影、電視劇。
所以,何妨多看點好的電影、電視劇呢?它可以是消遣的方式,也可以是欣賞文學的方式。
下雨了,我宅在家里看電視。也按我的口味,推薦一些電影、電視劇給你:
30部打五分嫌少的電影:
1.《怦然心動》
2.《大魚》
3.《走出非洲》
4.《燃情歲月》
5.《英國病人》
6.《西伯利亞的理發師》
7.《海上鋼琴師》
8.《天堂電影院》
9.《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10.《肖申克的救贖》
11.《綠里奇跡》
12.《完美的世界》
13.《浪潮》
14.《竊聽風暴》
15.《盧旺達飯店》
16.《辛德勒的名單》
17.《第六感》
18.《人工智能》
19.《月球》
20.《第九區》
21.《機械姬》
22.《三傻大鬧寶萊塢》
23.《熔爐》
24.《殺人回憶》
25.《活著》
26.《霸王別姬》
27.《機器人總動員》
28.《龍貓》
29.《天空之城》
30.《百變貍貓》
10部打五分嫌少的電視劇:
1.《老友記》
2.《犯罪現場調查:拉斯維加斯》
3.《權力的游戲》
4.《絕命毒師》
5.《紙牌屋》
6.《黑鏡》
7.《生活大爆炸》
8.《仁醫》(日劇)
9.《信號》
10.《請回答1988》
你心目中有哪些打五分嫌少的片和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