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參加一場會議,在現場聽到一首鋼琴曲,時而歡快時而低沉的節奏吸引了我,打聽后得知名叫《菊次郎的夏天》。
這樣一個名字,讓我覺得創作的背景應該是一個詩意的童話故事。果不其然,今天無意中發現了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好久沒有像今天這么得閑,打開電腦搜索了怪才導演北野武的影片。最初對他的簡單印象是一個中年大叔,通過電影表達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還有大家熟知的暴力美學。
然而,今天在他的電影名錄中發現有一部片子風格迥異,叫《菊次郎的夏天》。恍然發現,先前的音樂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而曲子的作者是為無數觀眾喜愛的久石讓。
電影中,菊次郎(北野武飾)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有漂亮的妻子,年過中年仍帶著一股孩提般的痞氣。當他和一位10歲的小孩正誠有過交集,他內心中柔和的一面也慢慢向觀眾展開。
正誠是菊次郎隔壁鄰居家的孩子,父親因為發生車禍意外喪生,而母親也在不久之后便離開正誠重組了家庭,所以正誠從小跟隨外婆生活。母親在她眼中是遙不可及的美好,當看到別人的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上學,幼小的他在心中有種孤獨與渴望。
直到有一天,家里收到一封母親寄來的郵遞,他開始循著顯示的地址展開尋找母親的旅程。那一刻,長久低沉的正誠變得異常興奮,歡快地奔跑起來,臉上似乎寫滿了驕傲。因為他不在感到自己是一個被拋棄的可憐的孩子,他是一個有母親的孩子。而他也相信外婆一直說的“媽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這不是一個謊言。
菊次郎的身世和這個孩子竟如此相像,他的母親也是在兒時便離開他。電影中對于菊次郎身世的說明,是通過他和妻子在一次家常的爭吵中傳達的。如此簡單的表現,似乎在淡化內心的傷害。如果從成長過程來看,童年愛的缺失和菊次郎這般痞性的形成不無關系。
菊次郎的妻子性格強勢,也富有愛心。當她看到孩子正誠的心事,便讓丈夫菊次郎陪他一起尋找母親。于是,在這個夏天,一個中年男人、一個孩子,在路上開始了平凡而又戲謔的故事。
影片的表達正如開篇提到的音樂那樣,有低沉、有歡快,哀而不傷、努力追尋美好與希望。最后菊次郎和正誠找到了母親,但當正誠看到母親和另外一個男人同時出現,手上還拉著一位小妹妹,幼小的他知道,外婆的故事是假的。
正誠只是怔怔的站在遠方,眼眶有淚水打轉,菊次郎在一旁默然而立。他們沒有選擇打擾,兩人徑自來到海邊,坐了下來。
大海的廣闊讓主人公顯得渺小了許多,一波又一波的濤聲,拍打著此刻的落寞。
這時,菊次郎決定做些什么。他去到外面,拿回來一個鈴鐺,上面刻畫著天使的模樣。他把這個天使的鈴鐺放到正誠手中,告訴他遇到困難可以搖一搖,這個時候天使就會出現。
小正誠把一直低著的頭抬了起來,搖了搖,雖然天使沒有出現,但還是看到了久違的笑臉。
這個故事像是一個童話,一個中年男人和一個孩子發生這樣的情感聯結并不常見,但卻直抵人心。
限于篇幅,今天先寫這么多。推薦大家有時間可以看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