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做《你一生的故事》,書很簡短也很奇妙,到現在我只記得兩點,一是不同的語言帶來不同的思維,這里的語言不僅是指種族間的語言,也指不同學科的語言。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也就有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的說法,比較時髦的說法就是多元思維了。
二是對光的折射的解釋,一束光若是要從空氣的某一點到達水中的某一點,它會在水中發生折射,原因是因為光在空氣和水兩個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這便是因果論。因為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所以光改變了路徑,發生折射。
可若是用決定論來看的話,又是另一種奇妙的解釋。假設一束光就是取一條耗時最短的路線,那么這束光要如何才能選擇出這條最快的路?那么這束光必須在它出發前便知曉了所有的路線所花時間,然后選擇出耗時最短的一條。光之所以改變路徑,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到達目的地所花費的時間,這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表現。
01
那么這個決定論是什么鬼?它的意思是說過去的事件在因果律的作用下會導致未來的事件,假如我們知道了宇宙當中某一給定時刻的一切,就可以推算出宇宙的未來狀態,像這樣的宇宙就是決定論的宇宙。
雖然決定論很早以前就出現了,但牛頓讓它重新煥發了生機,并形成了一種“鐘表宇宙觀”。假如我們知道一切粒子的位置、運動狀態與受力情況,那么一切都會像鐘表部件那樣有序運行。假設有某種超級智能能夠計算未來,那么包括我們自身以及我們的大腦活動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這個鐘表宇宙的一部分。
當然,這種鐘表宇宙觀后來被愛因斯坦的成果取代了,但決定論卻走的更遠了。
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認為空間并不僅僅是事件發生的三維舞臺,時間也不是獨立流逝的宇宙鐘表,時空是相互糾纏的四維空間,由此推出來塊狀宇宙的概念。
但因為四維空間想象不出來,我們姑且想象一下我們的宇宙空間不是三維的,而是二維的,沒有深度的一張薄片,把這張薄片在時間軸上從左向右推進。那么在任意給定的時間,薄片左邊就是過去,右邊就是未來,薄片上面的某一個點就是此時此地。
意思就是在愛因斯坦看來,未來是和過去是并存的,假如你能像上帝一樣擺脫這個宇宙的時空結構,就能看到時空結構的整體存在。時間的流逝僅僅存在于我們的想象當中,未來不僅已經確定了,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不一樣的未來,只不過身處在宇宙之內的我們看不到這一點罷了,寫到這里不禁想起了《三體》中的光錐之內即命運。
02
那么人的命運是不是也被注定了?
從傳統的命理角度,一個人的生辰八字就相當于他的基因,可以通過出生時辰算出一個人大概的性格運勢以及吉兇禍福,許多人可能覺得神奇,但算命其實是個技術活,把生辰八字排開,按套路尋找之間的聯系變化,結果就顯而易見。
當然,不少人對此表示懷疑,大致有以下三點:
1.認為算命的形成是來源于大數據的統計,同一時辰出身的人那么多,不會應驗到每個人,只是大概率的事件,對于個體是隨機的。
2.命理師算了命之后,給了一些警示或者提點,讓被測者避過了災禍,那之前的命就發生了改變,也就沒有注定這一說。
3.認為算命不可能算準每件事,只是一個模糊的判斷,持續地模糊判斷最終結果肯定偏差很大,因此不能說命中注定。
很多人想改變命運,但命運無所謂改或不改,命運只能跳出,跳出當然會看的清楚,但何謂跳出命運?
一位修行的朋友說,當你面對一切人事環境都不動心的時候,當你不思考行善也不思考作惡的時候,當你真正具有了獨立于外界環境之外的自由意志的時候。這種境界絕非單靠行善能夠達到,當然行善也是達到這種境界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古人給出了一種方法叫做至誠,《中庸》里面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
簡單講就是當一個人的內心越來越純凈、對外界的希求和欲望越來越淡薄、擺脫世間種種概念和歸類的束縛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接近天人合一的這個理的狀態,這時候萬事萬物的起始、發展和結果就能被你逐漸看得透徹明白,大體差不多是這個道理。
03
命運的討論就這樣了,之前的對宿命的質疑其實也代表了決定論遇見的挑戰。
1和2對應的是量子力學中的概率和不確定性,很多人因此認為決定論就要破產,然而從宏觀上來看,決定論依然存在。就拿光的折射來說,光其實有無數種路可以走,甚至可以先去月球再回來,但為什么最后還是走的這條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穩定,而其他的都已經被相互抵消。
魯迅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是一條大概率的路,那么走的人少的呢,那是不是就成了少有人走的路?最小作用量原理表示,為了實現決定論,大概率小概率兩手都要抓。
3對應的是以蝴蝶效應為代表的混沌理論,按照蝴蝶效應的說法,我們可以生活在一個遵循決定論的宇宙里,但是我們永遠無法利用這些規則來預測未來,因為我們無法以無限精確的精度來確知事物的起始狀態,只要初始狀態有一點不同,那結果就是天差地別。這種不可預測對決定論來說是個打擊,但卻無法證偽。
那來說說一些關于決定論的總結吧。
1.首先,盡管量子層面存在不確定性,但是這種不確定性會在宏觀層面上遭到抵消,因此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決定論宇宙當中。
2.我們是否生活在決定論宇宙當中并無所謂。就算未來已經確定,我們也不可能在實踐當中知曉未來,因為我們存在于時空內部,我們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無法從外部精確地得知整個宇宙的未來。
3.但是在實踐當中,我們不可能足夠精確地得知某個時刻宇宙當中所有粒子的位置與運動情況,因此也就無法預測未來。這一點為我們帶來了自由意志的幻覺。
04
如果相信決定論,就不得不對是否存在自由意志表示懷疑。
你可能覺得這是在扯淡,你現在可以做出任何選擇和決定,怎么能說沒有自由意志?
那必須要問個問題,你是否足夠了解你的大腦和行為,是基因的作用?是無意識的作用?是環境的影響?不妨讀讀《助推》、《思考 快與慢》、《超越智商》等書,看看是否能了解識別其中的陷阱。
當然,你的確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但不能選擇你的選擇。比如說有一個小實驗,請在心里想象一個城市的名字,全世界任何城市都可以隨便選擇,但是在這過程中密切關注自己做選擇的過程,選定之后再分析整個過程。當然,我不會通過進行暗示誘導,也不會刻意聯系。
首先我們要排除所有你沒聽說過所以也就不能選的城市。這里面肯定沒有自由。還有很多城市你很熟悉,但是就是沒想到,比方說你剛才很可能沒想到莫斯科。你完全清楚它的存在,但是出于某種原因,這個回路就是沒有開啟。那么你擁有選擇你沒想到的城市的自由嗎?
你可能想還到了好幾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紐約。然后你又想,我喜歡上海,不過還是選北京吧。這種想法正是自由意志理念的動力。你自由地在兩個或多個對象之間進行了選擇,并且沒有受到外來脅迫。但是如果更深入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其實你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么選擇。你為什么要選擇北京呢?你可能會有自己的一套說辭,例如北京是國家首都,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說法很多都是胡扯,從切斷左右腦聯系的實驗中就可以看出,人的胡謅能力是非常強的,我們幾乎做不到在事后正確評價自己行為的真正原因。
我們很有理由相信,人類心智只是一種物理現象,絕大多數心智活動都是物理活動的結果。
現在脆弱的心智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利用,你真的確定你有自由意志?因為做運營,知道沒什么是不能運營的,在別人想法設法地吸引你打動你的同時,你一邊要保持敏銳的感受識別他們的套路,另一邊還要學習并借鑒,簡單來說就是運營與反運營,套路與反套路的過程,自由意志早不知去哪兒了。
即使萬古如長夜,但走一步路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看見燈的那一刻,既欣喜又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