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名將如云,那么名將們都是如何升官的?我們今天簡單地來說說一些名將的升遷路線,并且研究一些規律,用他們的晉升,給我們今天的職場晉升之路一些啟發。
漢末三國武將的職稱系統并不復雜,一般如下:
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四字頭將軍(四平將軍,四安將軍,四鎮將軍,四征將軍,四軍將軍)、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以及大將軍。
但是有兩點我們必須要說明一下:像我們熟悉的一些軍事將軍和護軍將軍、奮武將軍等都屬于雜號將軍。
像中郎將和校尉這種官職,原先屬于一般武官所可以獲取的最高官職,掌管皇位衛隊以及中央軍隊。但是三國時期,軍功泛濫,大量的人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和校尉反倒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首先我們看看蜀漢四方將軍是如何升遷的?
關羽
別部司馬,偏將軍,領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前將軍
張飛
別部司馬,中郎將,領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巴西太守,右將軍,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馬超
偏將軍,征西將軍,領并州牧,平西將軍,左將軍,驃騎將軍(領涼州牧)
黃忠
中郎將,討虜將軍,征西將軍,后將軍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蜀漢大致是從偏將軍或者中郎將,之后升為雜號將軍,最終任領四方將軍的路線。而馬超是因為家室,“近水樓臺先得月”,起點相對高了一些。黃忠的早年經歷特別難尋,小編能找到的都已是荊州歸曹操后任命為中郎將的記錄啦。
其次,我們再看看,曹魏五子的升遷路線:
張遼
雁門郡吏,并州從事,北地太守,魯國相,中郎將,裨將軍,行中堅將軍,蕩寇將軍,征東將軍,前將軍
徐晃
河東郡吏,裨將軍,偏將軍,橫野將軍,平寇將軍,右將軍
于禁
都伯,軍司馬,陷陣都尉,裨將軍,偏將軍,虎威將軍,左將軍
張郃
軍司馬,寧國中郎將,偏將軍,平狄將軍,蕩寇將軍,左將軍,征西車騎將軍
樂進
帳下吏,軍假司馬(陷陳都尉),討寇校尉,游擊將軍,右將軍
曹魏五子的起點相對較低,張郃不詳。這五個名將基本上都是從小小吏升遷上去的,戰功赫赫。張遼則是因為跟隨的主公非常多,因此管制有所浮動,不過還是一條比較清晰的路線,在里面活得比較長久的張郃成就最高,最后當上了車騎將軍。
提到曹魏五子,突然想看看曹氏宗親們的升遷路線:
夏侯惇
裨將軍,司馬,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建武將軍(領河南尹),伏波將軍,前將軍,大將軍
夏侯淵
別部司馬,陳留太守,潁川太守,督軍校尉,典軍校尉,征西護軍,護軍將軍
曹仁
別部司馬,厲鋒校尉,領廣陽太守,議郎督騎,征南將軍,安西將軍,驍騎將軍,征南將軍,車騎將軍,大將軍,大司馬
從夏侯兄弟、曹仁的升遷,到五子良將,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盡管起點相似,但是宗親上升的空間大了很多,因為大司馬和大將軍等核心職位都是留給宗親的。曹操對外姓人士的戒備心還是很強的。
最后,我們再看東吳名將們的升遷之路:
周瑜
居巢縣長,牛渚縣長(兼任春谷長),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偏將軍(兼任南郡太守)
呂蒙
別部司馬,北都尉(兼任廣德長),橫野中郎將,偏將軍(兼任尋陽令),廬江太守,左護軍,虎威將軍,南郡太守
程普
郡吏,吳郡都尉,丹陽都尉,蕩寇中郎將(兼任零陵太守),裨將軍(領江夏太守),代領南郡太守,復領江夏太守,蕩寇將軍
相似的起點,卻沒有完美的結局。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小編發現東吳的將領們普遍沒有很高的將軍職稱。周瑜,黃蓋至死也只是偏將軍,
相似的起點,卻沒有相似的結局。東吳將領普遍沒有高職,周瑜和黃蓋這樣的名將到最后也僅僅只是偏將軍,呂蒙和程普就只是雜號將軍。盡管我們都知道東吳有都督這種實權職位,但是將軍官銜卻偏低。里面的原因真的非常簡單,因為孫權在赤壁戰前官位就是雜號將軍兼領會稽太守。換句話說,壓根兒就沒有更高的將軍職稱了啊。等到赤壁一戰后,孫權才代理車騎將軍一職,同時擔任徐州牧一職,自此東吳將軍的職稱天花板才得以打開,各種各樣的雜號將軍也慢慢出現了。
在整理完以上的官位體系和三國名將們的升遷路線后,總結出武將升遷的標準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戰功;二是主公的官位。
寫到這,小編突然感慨,埋頭打工做出成績是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好老板或者跟對一個好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