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傳習錄。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呀,還是應該遵循最真正的本心。王陽明認為,惡念即去,即是恢復了心之本體,達到了至善的境界。此時,只要依良知心體所指示的去做,則所做之事,均是為善的行為。因此,不必再另外存個什么善念了。良知存久,是良知自覺和自能光明的必要條件,即它與用功長久的時間磨練分不開,功到自然成。王陽明提出,通過靜做思慮,在無事時,講好名,好色,好貨的私欲雜念,逐漸的克服掉,使心恢復到如水如鏡,潔凈晶瑩的本體。王陽明雖然主張良知的簡易自覺,但他并不奢望剎那間就會出現頓悟的效果。后者,在王陽明看來,了,就是不著實效的揠苗助長罷了。王陽明的致良知,實際上是一種修養,這種修養專一于一本,而不是救事論事的遇一標治一標。終身于致良知,如常青之樹,而遇一標治一標,就像無根之木,這個比喻很恰當。王陽明,肯定藝術對人的美化或者積極作用,同時,藝,義,道,的內在統一,同時,調習此心,即致其知,使之熟于道。很明顯,王陽明把道德情感內化為個體的審美心理,使人生審美化了,使藝為人生服務。修養,就是致良知,致良知貫穿于人的活動之中,為人處事,就是致良知。致良知,貫穿于人的活動之中,為人處事,就是致良知,學習就是致良知,連科舉考試也是致良知,事務雖有萬千復雜,當志向堅定,心懷良知,無論做什么,都是一事,所以,修養是人生活動的主宰,而不是負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導讀: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時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頂點。王陽明那神奇莫測的智...
    小播讀書閱讀 35,594評論 4 144
  • 筆者寫下這個題目,可謂誠惶誠恐,深感要對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評判,力道仍非常淺薄。能寫這篇文章,緣于讀梁漱溟先生的書...
    云之漢閱讀 5,178評論 0 15
  • 我們每個人都有家。 每個人都想有一個溫暖的家。 我們開心的時候,難過的時候都想回家。 所以不要把家丟了。 好好愛你...
    時光_fe09閱讀 146評論 2 1
  • 今天下午和姐姐一起去參加了喜馬拉雅鄭州分會籌辦的講座《如何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是由漠子老師講的,還是很接地氣容易...
    無限媽媽閱讀 402評論 0 0
  • 虞美人 鏡花水月歡悲喜,只是不相惜。昨日海誓山盟時, 幾番話語攜手共相期。 比翼連枝當時語,只是太遲生。今朝縱被無...
    若亦書閱讀 411評論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