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淪年代你不知道的國情與家愛
——讀《故都的秋》
文/葦眉兒
郁達夫,近代文學史上的重磅作家,民國時代一位很有個性的作家,是曾與魯迅雙峰并峙的文學大師。他在文學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其作品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傾向,為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夏衍對他有這樣的評價:“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季羨林對他的文有這樣的評價:“這種文字是可以代代相傳的。”由此可見郁達夫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和影響,也難怪他的很多作品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之中,供后人學習。
相信各位都還記得那篇著名的課文《故都的秋》吧?現在嘗試背一下啊。
文章的開頭是:“秋天,無論是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文章的結尾是:“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怎么樣,好的文章是會在讀者的心中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的,郁達夫用手中的筆寫就了一篇又一篇優秀耐讀又充滿情懷的文章。
記得我和學生一起學習課文《故都的秋》時,我們一起沉醉在郁達夫“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等優美的文字中難以忘懷;一起跟著郁達夫品味北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還要與郁達夫一道,賞“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郁達夫就是這樣用文章中的才情、才華俘獲了一眾讀者的心,甘愿做郁達夫文字虔誠的膜拜者和學習者。
他的散文,亦莊亦諧,揮灑自如,涵蓋塵世種種生活百態;他的小說,起筆收筆都獨具個性,字里行間話里話外充溢著不滿足于現實卻又不肯遁于空虛的精神世界的芬芳。用心的讀者,能從其小說中讀到郁達夫那顆深邃悲慟、憂郁真誠的心,而這也正是一位作家大師高貴的人道之心的具體體現。
他的《沉淪》,他的《春風沉醉的晚上》,他的《遲桂花》,他的……喜歡的讀者請用心拜讀吧,一定會大有裨益的。那些沉淪年代你不知道的國情與家愛,全在這本《故都的秋:郁達夫作品精選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