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終于完成了清單主題營十天打卡的任務,長長出了口氣,感覺真的像是完成了一次急行軍。當時看到讀書營里有這個活動,猶豫了一下,因為本來年初就計劃今年要讀四十本書,一直遲遲未開始,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或者自己找的理由不想翻開書,這不正是個讓自己讀書的機會,但是一天一本,還是清單體,怎么看?象我這種看書生怕漏掉一個字的人咋辦?還有啥叫清單體?羅輯思維天天發的清單體我是看過,但是沒寫過,最怕總結,反正各種迷惑和擔心,小斗爭了一會,還是報了名。
一、十天的路?
1、第一天的困惑:我第一天選的書是《極簡歐洲史》,這是我剛買的書,而且挺薄的,我提前了一天看完,但在寫清單體的時候可把我難為死了。里面更多的是知識性還有歷史故事之類的,單獨挑出來寫清單真不太連貫,硬著頭皮選擇我認為還算可以讓看到的人閱讀到的知識吧。但是花費了好久時間。而且結果我自己很不滿意。
2、重新選書:考慮到第一天的情況,我重新調整了我的選書,讀書營里雖然有推薦,但是我自己也有很多耽置太久不看的書,之前也沒有做過筆記,這個方式倒是兩全齊美了。于是我選了另外九本:《季羨林談寫作》、《少有人走的路》、《蒙田隨筆錄》、《培根論人生》、《帕斯卡爾思想錄》、《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迷茫時代的明白人》、《觀念的水位》。這些書大部份都是思想雞湯類。
3、讀書的調整:前四天,我基本都是白天看書晚上寫清單,有時候會感覺莫明其妙的緊張,好象后面有個人拿著鞭子抽打你一樣,在第五天,我同時看了兩本書,依次這樣,都是在當天讀明天的,這樣寫清單的時候不那么著急,還會再翻一下認真瀏覽補充。清單也順暢了很多。
二、收獲:
1、學會不同的書用不同的讀書方法:我之前不管看什么書,都會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看完,覺的這樣才對得起這本書,清單營打卡的這十天,對于我選的這幾本書,幾乎大部份都可以先看目錄,找出重點觀點,然后引用書上的也可自己做總結,這樣寫出來之后,濃縮的是最精華的部份,提煉出來的也其實是自己最想要的。
2、目錄的重要性:之前看書,對于目錄都是大致看一下,并不認真去研究,其實目錄都是提煉總結部份,章節是圍繞它展開的,對于我這樣平時就愛做讀書筆記的人來說又學了一招,以后可以根據先寫清單,復雜的再根據清單展開再論述,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很想學習思維導圖,也可以把目錄做為分支慢慢展開。
3、書沒有好壞。有沒有人和我一樣,之前喜歡的書隔斷時間再去看的時候發現不喜歡了,可能對書的種類有了要求,也可能自己讀書品味又提高了(呵呵),我選的這幾本里也有這樣的情況,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了,但是選好的書不能就這樣扔了不管,突然就發現我愛上了清單體,迅速總結提煉。一本書,哪怕有一句話給你帶去思考,它都是有價值的。?
4、團隊的重要:人可能就是一種需要在一個氛圍帶動才更有動力去做事吧。一排五班這個小集體, 每天都有熱心的老鐵提醒今天要做的事,打卡后,也會看到彼此的文章指出好或者不好,除了小群也可以在大群里看到相當多的老鐵打卡的文章,都是個學習的方法。
三、反思
1、剛進剽悍讀書營的時候,老是聽到大家說復盤,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后來慢慢才理解。這次清單 營充份體會到了什么叫復盤和復盤的意義 ,書買回來不是你的,看完了也不是你的,只有充分總結輸出,使你合起來書可以說出個123才真正成為你的。
2、這次清單體,我大部份總結的是書里的話,因為覺的更精典,之后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這樣才可能更深刻地印在腦海里,更有利于我們吸收。
3、沒有太持續關注別人,也沒能給出太多可行性的意見,因為我自己都總結不好,看著老鐵們寫的覺的都可棒。還有一 點,沒有去認真對比同一本書不同的人寫的有何區別,可能這樣總結下來更好吧。
四、改變
為了完成任務,有幾次我推了想看的電影和朋友的飯局,發現只要你想做成什么,只要你努力沒有什么辦不到。就看你 想不想去做了。安排好時間,掌握好方法,持續地努力,凡事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