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任重而道遠。
雞蛋不要放到同一個籃子里,理財也一樣,理財結構越復雜,也就越安全。大致分類有:不動產、基金、股票、債券、黃金。。。很多很多。
不動產,嗯,暫時不考慮,因為買不起。黃金往往會受國際局勢、黃金產量影響,波譎云詭,不易把握,理財總會講,不要投資不熟悉的類別,總是沒錯的。
對一個“八十六”(上下班時間加一周上班天數)來說,基金因為不需要總去看,往往是投資股票和債券的門戶(當然也有投資房地產黃金石油的基金這里不細說)。
我應該在公眾號里說過一個共同基金常識,被動管理的基金業績會超過80%的主動管理的基金,相關不展開了。
下面說說我投資的基金分類2016年的變化和2017前半年的投資總體策略。
起初投資:滬深300、中證500、恒生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標普500、國內純債、海外債。股票類是每周都會投的,債券是有閑錢的時候投一些。
后來人民幣持續貶值,導致券商海外投資額度告罄,納斯達克指數已經沒有投資渠道了,去掉了納斯達克指數。
美聯儲加息預期升高,就是所謂剪羊毛的時候,海外債不能那么隨意投了,于是贖回了免費贖回的海外債券,比如香港摩根亞洲債券。
國內去杠桿,國內債券隨之下跌。跌的最狠的就是純債,比如純債里業績超級好的廣發純債債券A。所以有閑錢的時候不再投國內純債。
港股是一個投資洼地,后來發現H股是洼地中的洼地,于是將恒生替換成了H股。
于是后來的投資策略是這樣的:滬深300、中證500、H股指數、標普500。咦?美股配置有點低啊,但是也沒有什么好的股指可選,挑了一個門檻低業績還可以的富國全球債券,就當抗匯率了。當然,之前投進去的,也是不能取出來的, 否則一來一去手續費非常高。
那么問題來了,之前閑錢投債券,后來不能投了,那投什么?我投了一部分京東季度盈,當時季度盈年化利率5%,很不錯的選擇,所謂季度盈就是每三個月才能取出來。我這么操作了一下:把要投進去的錢分成6筆,每半個月投一次,這樣每個月就可以有兩筆到期以備不時之需。其他錢投了京東日日盈,3.5%年化利率,每天都可以取出來,作為日常用的錢,比余額寶強很多,日日盈的本質是個意外險,不過這個保險屬性的好處也沒什么值得提的。
滬深300+中證500+納斯達克指數+標普500+國內純債各1:1的配置方法,據有人統計,如果2016年年初配置1:1,年末收益率是12%,如果等比例12個月定投,收益率是20%。我的投資配置比較復雜,單獨的收益率是這樣的:滬深300 2.68%,中證500 0.28%,納斯達克24.21%+10.42%平均下來13.48%,標普500 6.84%,H股指數 5.36%,恒生指數 13.89%,國內純債 -2.00%,海外債6.79%+4.77%平均下來6.12%。京東金融都是固定收益不用計算。
定投由于每個月都有投入,收益率計算不是簡單的收益除以總數,而是每個月收益的求冪之和,這里不細算了。
2017年,經濟繼續下行,傳說中用來養老的紅利指數體現出更好的價值,同時中小盤相應的收益率會相對降低些,中證500暫停幾個月,改投基本面50。關于債券有這么一條邏輯:經濟下行,應該降息,刺激企業借貸,債券就會上漲;現在國內經濟仍然下行并且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下行,但是政策卻加息了,導致債券大跌,然而政策的目的在于收緊樓市,把錢壓到實體經濟,所以預計債券經過一段調整期,仍然會繼續上漲。納斯達克指數是美國科技股,但是苦于找不到投資渠道,剛剛發現大成納斯達克仍然可以購買,但是單筆最低限額偏高,還需要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