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25號開始讀《未來簡史》這本書,到2月2號讀完第一遍,接著又梳理了第二遍,前前后后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這閱讀的速度實在是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和計劃,但我相信任何好書都是值得花時間的。
早就打算讀完之后,一定要寫一個自己的讀書筆記出來,聊作是自己對這本書的輸出。讀書筆記推了好幾天,一直沒寫,因為對于這樣一本書實在不知該如何下筆,但如若不寫出來,卻又感覺如鯁在喉,好像這本書還沒有看完,還沒有終結。
因此,硬著頭皮,嘗試著去寫,力求能夠讓學習變成一個“生長和創造的過程”。
是為序。
1《未來簡史》試圖告訴我們什么?
這本書開宗明義地就提出在人類經歷了幾千年的饑荒、瘟疫和戰爭之后,在21世紀,人類將可能會面臨的三大議題:長生不死、幸福快樂,以及化身為神。
在減少了饑荒、疾病和戰爭之后,人類現在希望能夠克服年老甚至死亡,獲得永生。·21世紀,死亡不是一個必然性的問題,而是一個能夠解決的技術問題。比如,人類會死亡可能是因為心臟不跳、大動脈被脂肪堵住、癌細胞在肝臟里擴散、病菌在肺里繁殖等等。這些都是由一系列的技術問題而造成的,只要是技術問題,就會有技術上的解決方案。
在拯救人類脫離各種不幸之后,他們現在希望能夠幸福快樂。歷史上,人們認為,追求幸福只是一件個人的事;而現在人們則認為,追求快樂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如果沒有政府規劃、經濟資源和科學研究,個人的追求幸福快樂就會成為天方夜譚。
在人類掙扎著超越求生的動物性之后,他們現在希望把自己升級為神,成為神人。在追求不死和幸福快樂的過程中,事實上,人類就試著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人類將通過基因的改造、人和機器的結合、純機器即人工智能三步直接成神。
但是,尤瓦爾·赫拉利也提出,對人類未來這三項內容的預測并不意味著,未來就一定是且只能朝著這幾個方向去走。這是歷史學家的預言,但不是宣言。赫拉利預測人類會往這三個方向努力——事實上,人類已經在努力了——但這并不代表人類應該往這三個方向努力。提出這一歷史預測的目的在于讓人們討論現有的選擇,討論我們是否能夠有其他選擇,然后去想象不同的命運,讓歷史往一個不同的方向走。
2 ?赫拉利通過什么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也許有人看到書名會誤解《未來簡史》應該是一本講述未來、預測未來的歷史;或者一說到歷史,應該就是按照中學歷史書上“王朝的更迭、經濟制度的變革、政治制度的變革、文化科技的發展”等這樣的線索去敘述。
事實上,這本書大部分的篇幅說得不是未來,而是歷史,是通過了解歷史的方式,來預測未來的幾種可能性,是“基于過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而指向未來。”
書中討論的核心也不是社會、國家或文明,而是人。了解智人究竟是怎樣的生物,智人與其他動物的關系,以及它究竟特別在哪里;在過去的數千年里,智人究竟創造了一個怎樣光怪陸離的世界,怎樣一步步走到現在這個路口。
因此,整本書的邏輯就是先拋出人類未來可能會出現的三大議題的結論,再通過回頭梳理歷史、了解歷史,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來推理判斷出未來將會如何。
3 ?每一部分的內容概括
現代人類基本上都認為人比世間萬物都要高級,都要特別,是位列其他所有動物之上的。原因是,只有我們才擁有永恒的靈魂、才有意識。
赫拉利幫我們翻開歷史。首先,在人類的一開始,也就是遠古狩獵采集者認為人類和其他動物基本上沒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種動物,可能都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
上帝出現了之后,作為交易,把人的地位給提高了,僅賦予了人類永久的靈魂,人可以任意對待動物,位列其他動物之上。但是,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做過的千千萬萬的試驗,并沒有發現人類有靈魂,或者證明豬沒有靈魂。
另外,進化論也無法解釋靈魂的存在。靈魂如果不是進化而來的實體,是某一天突然出現的,那究竟是在哪一天呢?是這個小孩的父母沒有靈魂,而到了小孩這一輩就突然進化出了靈魂了嗎?
再說意識。我們都認為人之所以高級,是因為人擁有獨一無二的意識:你能感到你的憤怒、你的渴望、你的恐懼,你所有的主觀體驗。但實驗室里抑郁的大鼠就沒有意識嗎?做好攻擊計劃的大猩猩就沒有意識嗎?另外,人類為什么要有意識呢?沒有半點意識的谷歌自動駕駛汽車,開起汽車來也沒有半點問題。
截止到目前,生物學家也解釋不了意識。科學家能給出的最好的答案是人根本不需要意識,只要“通過神經信號傳遞解釋就能夠預測人腦的決策過程,預測人的行為”就已足夠,意識,只是一種“心理污染”罷了。
所以,我們所認為的人有靈魂、人有意識,人比其他動物高級的看法都是無法證實的。赫拉利認為,智人之所以統治世界,是因為只有智人能編織出一張共同想象的意義之網,賦世界以意義,這就是虛構的力量。
人類的歷史都是圍繞著各種虛構故事而展開的。某個部落里崇拜的先祖精神,農業革命時農民深信的神祇故事,古埃及的法老神,基督教里的耶穌,現在的蘋果公司……這些都是每一代人想象出來的虛構故事,卻擁有著強大的力量,把更多的人有效地組織在一起,促進這些人更容易合作。
虛構的故事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和支柱,而這些虛構對的故事背后往往都是一種宗教(這里的宗教并非是一般認為的只有相信超自然現象或神的才算宗教,而是只要是一套能約束人的規則、能鞏固自己設想的社會執行的,都可以算宗教。例如,共產主義)的約束規則,各自信奉著不同的法則,維護社會秩序,組織人類進行大規模合作。
在現代,科學和宗教并不是一對冤家,而是達成協議攜手并進的。科學在乎力量,通過研究得到力量,治療疾病、生產食物、征伐作戰;宗教在乎秩序,其目的就在于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因此,兩者一拍即合,維護秩序,得到力量。
二者的契約,在人類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時,便走向瓦解。但人類有了力量之后,卻無法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所以,人類又興起了一種新的革命性的宗教——人文主義,將意義重新帶回這個宇宙空間。
人文主義崇拜人類的生命、情感及欲望,用人的體驗,給外部世界制造意義,讓我們向內探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人文主義假設,每個人都有一個真正的內在自我,通過感受來體驗這個世界。所以,在人文主義那里,獲取知識的方式就是:
知識=體驗×敏感性
想要知道任何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連接自己的內心體驗,并以最大的敏感性來觀察它們。體驗,是一種主觀想象,包括知覺、情緒及想法。敏感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注意到自己的體驗;二是,必須允許這些體驗來影響甚至改變你。
雖然所有人文主義都認為“人的內心體驗”是第一位的,但在其內部,也存在著三大派別: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以及進化人文主義。
自由人文主義認為,每個人都很獨特,每個人的體驗都很重要,都會讓世界豐富多彩,因此,應該盡量讓每個人都表達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社會人文主義認為,自由主義過于注重自己的感覺,而不顧他人的感受;進化主義認為,有些人就是比別人優越,最適者就該脫穎而出。
在歷史的發展中,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自由主義勝出。現在的世界,就是自由主義的天下。
在政治上,自由主義認為,選民能夠做出最好的選擇,喜歡選誰就選誰;在經濟上,決定權在市場,顧客永遠是對的;在美學上,你覺得美,就是美;在倫理上,在不傷害其他人感情的前臺下,你感覺對了,就去做吧;在教育上,不再強調標準答案,而要啟發學生,你怎么想。
目前在當下,還沒有哪種可行的替代選項能夠替代自由主義在這個階段的宗教地位,但自這并非意味著由主義就能安享榮耀、高枕無憂,自由主義也在面臨危機。
危機一,自由主義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由自己的自由意志決定的。但目前最先進的科學告訴你,你之所以覺得腦中浮起某個愿望,是因為大腦里某種生化過程創造出的感覺,這些過程可能是生物預設,也可能是隨機,但絕不是自由意志。
危機二,自由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有單一、不可分割的自我,只要努力向內探尋,一定能在內心深處找到一個真實的自我,聽從真實自我的聲音。但生命科學又告訴你,如果你真的深深地去探測自我,就會發現會有各種互相沖突的聲音,根本沒有真正的自我,而且人類也絕非不可分割,而是由許多分割的部分組成。赫拉利舉了幾個“腦裂”患者(即左右半球的腦神經是斷開的)實驗的例子,發現你不止一個自我,你的腦子里也不止一種聲音,它們有的時候可能各自為政。
另外,行為經濟學家也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發現,人體內至少有兩種自我: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體驗自我是你每時每刻的意識,敘事自我是一個會講故事、會喚起記憶、會做重大決定的另一個實體。舉例來說,你可能在新年下定決心,要控制飲食,要每天鍛煉,這種偉大的計劃就是敘事自我做的;只不過,過了一個星期,你的體驗自我開始“發揮作用”,不想上健身房,想吃各種零食,想窩在沙發里看電視。
危機三,自由主義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來創造意義,為整個世界乃至整個宇宙賦予意義。但同樣地,這樣的想法,再次被戳破。生命科學認為所謂的“自由個人”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人只是生物化算法的組合,每時每刻,大腦的生化機制都會創造體驗,但一閃即逝,接著就是更多的閃現、消失、閃現、消失,彼此快速相連。這些瞬間本身并沒有累積成什么意義,但人類的敘事自我會編織出一個故事,賦予它以意義。
在第三個新千年的起點,自由主義的威脅已不再是“有沒有自由個人”這種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將面臨著三大威脅。
① ?在經濟和軍事上,人類已經喪失用途,政治和經濟制度也不會認同人有價值;
② ?社會系統認為人類整體有價值,但個人則無價值;
③ ?某些獨特的個人仍有其價值,但這些人是一群超人類的精英階層,而不是一般大眾。
科學的發現和科技的發展必將人類形成大部分無用的普通人和小部分升級的超人類,各種事情的決定權也已完全從人類手中轉移到高度智能的算法,這都意味著自由主義行將崩潰,二十一世紀,正在醞釀新的宗教。
在赫拉利看來,新的宗教有兩個: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教。
科技人文主義會由于面臨著一個無解的兩難,即:科技人文主義在認為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同時,也在開發能夠控制、重新設計意志的科技。這就意味著科技人文主義永遠無法處理意志和科技的關系,因此,它將被“數據教”所取代。
數據教既不崇拜神,也不崇拜人,它崇拜的是數據,宇宙由數據流組成,宇宙間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在于對數據處理的貢獻。
數據以及包含在數據之內的偉大的算法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我們了解自己的方式不再是“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是“聆聽算法的意見!”
數據主義會產出一個“萬物互聯網”的數據處理系統,崇尚信息的自由,屆時,所有意義的來源就在于“連接到這個系統”,將你的體驗、記錄、上傳和分享,連接到大數據流,算法會找出這些體驗的意義。你的價值就在于將體驗轉化為自由流動的數據。所以,“你體驗到了什么,就記錄下來。如果你記錄下了什么,就上傳。如果你上傳了什么,就分享。”
當然,生命究竟能不能簡化成數據流,還有待商榷,但是萬物之網已經有了巨大的價值,數據教仍然有可能會接管世界。在未來,數據主義對人類造成的威脅,猶如人類對其他動物所造成的威脅,人類終究也不過是宇宙數據流里的一片漣漪。
到這里全書內容就結束了。赫拉利再次強調:我們無法真正預測未來,書中所講的一切情境,都是可能性,而非預言。學歷史的作用,也就在于能多考慮一種可能性。
4 ?我的讀后感
看完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除了三觀被刷新了一遍之外,腦海中閃現最多的就是,人類的發展史既是一部宗教史,也是一部在不斷尋找意義,賦生活以意義的意義史。
在人類世的時候,宗教賦予我們各種意義。上帝說,生活就是苦難,那生活的意義就是去經歷苦難。智人統治世界后,人類通過虛構各種故事,賦予世界以意義。在未來數據教接管世界后,人類的意義就在于記錄體驗、上傳分享自己的體驗,將體驗轉化為自由流動的數據。
聯想到日常生活,我們時刻都在為自己的各種行為、各種想法賦予意義。譬如,為什么工作啊?為了賺錢,為了創造價值,為了自我實現。為什么社交啊?為了圈子,為了人脈,為了避免孤獨等等。
想到之前網上看到的一個段子:
可以這么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吃飯。我出門旅游是為了吃外地的飯。我努力學習是為了掙錢吃飯。我穿好看的衣服,打扮自己是為了能有人請我吃飯。我去健身是為了更心安理得的吃飯。我打游戲是為了更開心的吃飯。我睡覺是為了精神的吃飯。我過節是為了吃飯。放假為了吃飯。我出門是為了吃飯。在家也是為了吃飯。我買一家航空公司的機票是因為機餐好吃。我受高等教育是為了吃更好吃的飯。我買跑鞋是為了去吃飯的路上跑的更快。我買車是為了不用打車去吃飯。我買房子是為了在家吃飯。
看,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的沒有意義,而我們要做的是把原本沒有意義的生活經營得有意義。
雖然,在赫拉利看來,人生根本沒有真實的意義,一切意義都是幻想出來的,但這又有不好呢?!所以,看完了這本書,我想,我也會繼續活在虛構之中,讓生活變得有意義。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and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內容參見《未來簡史》&萬維鋼《未來簡史》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