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人都心心念念著“精進”“奮斗”,為自己制定了許多計劃,進行了幾天卻發現難以為繼,每天的計劃都在打折扣,以至于制定的宏偉計劃后來無疾而終,雄心勃的列下了好多計劃,結果不久就束之高閣。
那么,是我們的計劃制定錯了嗎?或者好高騖遠了嗎?
《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的作者斯蒂芬﹒蓋斯告訴我們不要給自己樹立一座高山去攀登。斯蒂芬本人曾經就是個大懶蟲,制定了好多健身和讀書的計劃,然而都敗給了自己的懶惰,于是他痛定思痛,用自己總結的微習慣與懶惰斗爭了十年,最后養成了好習慣,受益終生。
為什么我們知道這么多大道理,卻依舊養不成一個好習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制定的計劃也不是真的有多么好高騖遠,但是除卻意志力和執行力極其強大的少數人之外,我們大部分人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不得不終止或打折扣的完成計劃,也許是今天公司今天加班,也許是朋友叫去聚餐,更多的也許只是我們自身的憊懶。
你的計劃未必不切實際,只是執行的難度大了一點,就難以為繼,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有慣性的,天生抗拒改變的,設立比較艱難的目標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惰性,生出一種“哎呀這個太累了,明天再說吧的”的念頭,于是制定的計劃日日打折扣。
微不足道的行動養成微習慣
微習慣就是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開始,請注意,是動作而不是習慣。這個動作微小到你都不好意思將它說出口,也許只是做一個俯臥撐,也許只是提筆寫下100字,自己都覺得這沒什么,但微小如斯的動作都有著大力量。比如我就給自己制定了每天讀30分鐘書的微習慣,這個目標是極易完成的,在每天上班50分鐘的公交車時間、睡前的一段時間,甚至在等吃飯的間隙,都有時間去閱讀,每天30分鐘的閱讀簡直不要太輕松,實際上我每天的閱讀時間均超過了一個小時。
肯?福萊特的《巨人的隕落》我僅僅用了兩周多的時間就讀完了,這部號稱讀者兩個通宵讀完的巨著,就讓我用每天的微習慣啃了下來。
微習慣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著眼于細微處,在你不知不覺里不斷在過去與新的進步之間跨越,過去是我們的“舒適區”,微習慣就是不斷用微小的步伐走出“舒適區”,久而久之,“舒適區”在不斷擴大,就意味著我們的好習慣有更進一步,不會有疲憊感,游刃有余。
讓你的身體記住微習慣
現在有很多培養習慣的APP,我在這里不多贅言,我覺得最好的情況就是讓你的身體記住它,就好像老饕客一天不吃美食就會渾身難受一樣,當我們把習慣深深植入我們的身體之中,就再也沒有能夠干擾到我們計劃的了。
讓身體記住微習慣可以從兩個途徑著手:1、建立激勵機制 ? ? 2、制定相應的日程
建立激勵機制其實在我們的生活里非常常見,我們在拿到一筆獎金的時候想著會吃頓大餐犒勞自己,做完一個比較棘手的項目會想著去旅游放松一下,接下來以更加飽滿的熱情來面對下一個任務,這就是激勵。
同樣,我們在完成一個微習慣后可以給自己一些激勵,當然不需要太過物質的激勵,比如我在每天入睡前回顧今天的閱讀,我會在心里對自己說:“看,你今天又圓滿完成了目標,你真的很棒”來激勵自己,保持每一次微習慣后的愉悅感和自豪感,離自己的大計劃又近了一步,想想就振奮。
我們都有生物鐘,在幾點幾分吃飯,在幾點幾分入睡,經過幾十年的執行,已經深入骨髓,是我們的身體給我們制定的“鐵律”。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為微習慣制定“生物鐘”,我就是在早上7:00坐上公交車的時候開始今天的閱讀,又比如在晚上11點時候放下手機,捧起紙質書進行深度閱讀。這樣一來,你的身體就會幫助你記住這個時間該做什么,你要是沒做就覺得好像遺漏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直至變成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微習慣的核心和精髓就在微量開始、超額完成,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在于你無須糾結要不要做或者這樣做好累,只要邁出一步就好,這就是微量開始,而超額完成就會轉化為我們更加強大的自控力,相當于“邁出一步保本,邁出兩步就是進步”,長此以往,舒適區在不斷縮小,我們的自控力逐漸強大,我們設定的目標也在亦步亦趨的實現,還有什么是我們不能克服的呢?
此文原創,轉載須經作者本人許可,歡迎留言,更加歡迎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