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稻盛和夫的《活法》,看到這句:做為人,何為正確。說的是,作者在創辦京瓷公司的初期,沒有經營的經驗,所以作者通過思考,確立了在做出選擇的時候,遵循“做為人,何為正確”的準則。結合自己的現狀,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于努力的思考。
也許越是平常的道理準則,我們更容易視而不見。努力這個詞,不知在多大的時候,就已經聽過,學過。讓自己與這個概念產生聯系的是初中的時候,那三年自己確實很努力,但是,這個努力卻沒有持續下去,其中的原因有:一是自己太過于努力,所以覺得自己太笨了,別人不需要那么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我卻需要付出那么多,所以自己相對別人是不聰明的,而這個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二是產生努力后自己會后繼無力的擔心,而且現實中自己遇到挫折,好像印證了這一點。而這一點是沒有根據的,只是自己的以為。三是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身上,而沒有在自己的成長上,太過于脆弱。四是焦點是在于回報,也許努力后的果實太過于香甜,以致自己忘記自己其實是付出多大的努力而得到,產生了回報要多,付出要越少越好的心態。自己有好逸惡勞的想法而不知,以為是自己不適應環境,是自己的性格問題。其實,重點就是一個,自己不夠努力。
這樣的想法其實跟自己很多年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在自己的意識里,覺得自己還是很努力的,只是自己方法不對,或者運氣不好,但是沒想過自己不夠努力。其實自己關注回報比關注努力更多些。有一句叫努力不一定會成功,成功一定要努力。但是自己卻在追求可以不要那么努力的成功,自己不去追求可以確定的努力,卻幻想著可以通過運氣,快速獲得自己想要的回報。
身邊還是有很多這樣的觀念,快速的得到,而不去考慮努力。不問耕耘,只問收獲。自己的系統里,也是有著這種觀念。盡管自己說過,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努力付出。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愛拼才會贏?!碌脚R頭,自己就是不免想著可以通過不努力,可以一勞永逸,可以快點看到效果。主觀上有的概念,為什么不能指導自己的行動?
思維方式,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考慮問題的方式,或者第一性反應。這個是非常的重要。因為這個是有正負值的,如果自己的思維方式是負的,那么不管自己的能力,效率越大,那么工作,人生最后的結果,也一定是負的。當自己的頭腦給一勞永逸,或者快速成功,或者成功是有捷徑,可以成功可以速成,那么努力這個概念在自己的頭腦中就沒有位置。所以要用正確的概念來代替錯誤的,接受正確的,錯誤的概念就沒有位置了。正確的思維方式包括簡單的人生準則。這些道理,概念雖然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接觸,卻沒有在自己的頭腦有自己的位置。頭腦給太多的負值的思維占領。所以,通過每次學習一個準則,或者概念,讓正確的概念在自己的頭腦形成溝回。
努力是什么?努力是積累,努力是全身心的投入。努力是不亞于任何人的付出。努力是復利拐點前的持續。努力是每一天進步一點,成長一點。努力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努力不是今天努力,就期待明天可以有效果。努力不是只看到運氣,而不看到汗水的付出。
當自己不成功的時候,或者當自己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只要問自己,自己是否付出了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當自己在迷茫焦慮的時候,不需要急著去尋找太多知識來充實自己,只要問自己,自己是否遵循“做為人,何為正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