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國的經濟在不斷復蘇,但在國際事務上還沒有什么影響力。墨索里尼強占埃塞俄比亞,德國重整裝備,日本好戰分子蠢蠢躍動,美國依然獨善其身。是不想,也是不能,軍隊建制持續縮減,經費嚴重不足,“和平主義”蔚然成風;
2.大學生們對戰爭沒有興趣,因為他們自己還自身難保,大多數的學生交不起學費,好不容易完成學業也難以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中產階級家的學生倒是有點余錢,能玩玩音樂跳跳舞;
3.與此同時,工人運動也蓬勃起來,組建工會,組織罷工,這條爭取權利之路并非坦途,武力鎮壓不斷。后來,政府頒布了《全國復興法》,本為復興工商業制定的,而其中一條涉及工會的條款成了工會組織發展的機會;
4.羅斯福的反對者們也不少,最初的低谷過去,反對的聲音日益強烈起來。偏向共和黨的最高法連續宣布羅斯福政府的新法違憲,這其中就包括《全國復興法》,以及《農業調整法》、《城市破產法》種種。以自由、傳統為名,反對集權中央政府,保護各州地方權利,也激怒了可能因此受惠的普通民眾;
5.1936年大選開始時,局勢對羅斯福并不有利。但錯估了局勢的共和黨人卻有些得意忘形了,張狂的言行不斷,漸漸失去民心。相比之下,羅斯福一邊堅持處理政務,一邊小心謹慎抓住機會,他在最終演講中說,他的敵人是“壟斷性企業,金融壟斷企業,投機倒把的奸商,沒良心的銀行老板”,他說他希望得到的評價是“那些代表自私自利、權欲的勢力遇到了勢均力敵的對手”。最終,羅斯福以523對8票的絕對優勢取勝;
6.這一章節最后又是一篇人物小像,這次是一位紳士、貴族、華爾街的風云人物,他備受尊敬、聲望頗高,但是也揮金如土、經營不善,甚至挪用公款。事情暴露時,華爾街的財閥們還在替他包庇。后來他被法院起訴,判處5-10年徒刑。他在監獄里也頗受尊敬,但終究,那個財閥貴族們掌控一切的時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