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不是賣飯的,簡單說就是這樣。
按理兒說呢,無論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噱頭還是“本地大V”(我們戲稱為‘本地知名人士’)的誘惑,作為一個身處三線小城市(或許四線)的沒有資本注入與公司背景的新起步的小公號,似乎本地化是一個惠而不費的選擇,實惠不費價格便宜量又足。
但是,我依舊“搞不定”。為啥呢?
只有賣飯的不怕“同質(zhì)化”,多加一勺鹽可能就是本地特色。
不知道與我同樣身處于三線小城市的諸位有沒有抬頭看過本地“林立”的廣告牌,其中最常出現(xiàn)的字眼是什么。都市?時尚?優(yōu)雅?高貴?差不多就是這些意思吧。即使排除各種附加,單單以認同感來看,你所身處的“本地”,可曾有與北上廣深一戰(zhàn)之力?再看看各樣的建筑,是否除了特別奇葩的個別之外,與北上廣深(或許是他們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并無二致?學(xué)術(shù)界曾經(jīng)有這么一句話,現(xiàn)代性下我們無處容身,加上中國古來缺乏多樣性認同的傳統(tǒng),怕是要多加個“更”字。一線城市之外,我們所比拼的,無非就是誰更一模一樣的像一線城市,這樣的徒弟對師父,可有勝算?諸位看官可要知道,這還是城市,有地緣因素在內(nèi)的,作為媒體的互聯(lián)網(wǎng),卻是連這樣的地緣都沒有的。。。
有人要說,我們小城市有地域特色呀!那么你可曾有蘇州園林,西湖美景,桂林山水?沒有吧?而且,上述三處,實在算不得三線。那么剩下的是什么?無非就是本地民俗。除卻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有點看頭,你身處的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區(qū)域,其實大同小異,煎餅是酸漿還是甜漿,敬煙是拿里還是拿外,以至于你本地有什么神仙鬼怪,Who TMD cares?
最后剩下的還有什么?本地新聞?拜托,有電視臺呢。本地消費指南?這個或許可以做。
只不過呢,大牌全國甚至是全世界都一樣,而且你這里還真不一定有賣的。吃食呢?本地特色還是民俗,無論村里還是城里的老人兒們可能比你清楚,其他的,別處也都有。再者說,不到一百塊錢繞城一周的小地方,不說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就那些東西(從美團各種內(nèi)容重復(fù)的專題可見一斑),就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你的自媒體如何保持中立?到頭來,我是真怕變成廣告合集。
遙想入學(xué)第一次概論課的老師就說過“你們文化產(chǎn)業(yè)的論文啊,特別容易變成地方旅游名片。”
索性呢,咱就“豬八戒擺手,不伺候了”。人窮更要立大志,搞些“宏大的”(哪怕黑格爾之后已被終結(jié))的,“放之四海皆準的”(其實不可能,“請你擺脫‘必然性’、‘客觀規(guī)律’、‘辯證的看’三個概念跟我談問題-這是西哲對馬哲的笑話”),“系統(tǒng)的”(不“碎片化”的問題將有專文論述)東西來跟大家玩耍。
事物的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此處援引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是不是很提逼格?),看來我這一陣子是要跟“鄙視鏈”干上了(也將有專文),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故此呢,請與我們一起:
Enjoy Yourself!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