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了個文案兼職,起初嫌太文藝,后來又說跟平臺風格不相符,改了四遍了,至今不知道有沒有過。
今天早晨看到燕公子的微信,歐亨利式的廣告插入,深深感受到文案圈的“階級劃分”。
其實想想,軟文廣告又怎么分好壞,要求的是傳播效果,于是平臺和名氣大小就是最重要的,寫什么倒是其次了。
名人做廣告,隨便說點兒自己想說的,后面生拉硬套提上一句,對方就客客氣氣把幾千塊錢轉賬過來了。
而被豢養的文案們呢,一個個都做著文字的奴隸,販賣著零星的才華,試圖被培養成熟練的匠人。根據產品想破頭想故事觀點心靈雞湯……然后又好像這個世界只有甲方有腦子一樣。
有沒有模式化訓練下成功的文案或者廣告人人?這個沒怎么了解過不能說太確定。但是私以為在這個時代,自我標簽和品牌意識是很重要的,只有個性的東西才是被記住的東西,而個性則意味著獨立——在群體里,個性是無限被踐踏的。
前兩天跟還不太相熟的朋友在QQ聊天,說到以后是不是想成為作家(哈哈),他說,“符合大眾口味的都很一般,高端的又很少有人懂”。當然我不太認同這個高端低端的說法,不喜歡這個詞兒而已,不過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的確最近深有感觸。
這是一個“偽文學”盛行的時代,人們都急功近利,忙于裝逼。
現在什么書賣得最好?什么書出版最多?
青春勵志,心靈雞湯。
人們似乎活得都很慌張,急于攫取別人的成功經驗,囫圇地吞下去,不管自己的身體是否有排異反應。很多寫作者也變得很張揚,大肆炫耀著自己的價值觀,壓倒性地表達著——寫作是在傳播一種價值觀沒錯,但是這種方式有點讓我不喜歡。就像月薪三千的小時尚雜志女編輯教給月薪三萬的人怎么穿衣搭配一樣。你還沒有過完這一生,憑什么指導別人的人生?即使你快過完這一生了,你的經驗說不定已經過時了,憑什么指導別人的人生?但是畢竟,這種文章也是寫給那些不愿意思考的烏合之眾的,吞下別人嚼好的干糧,裝點自己的“智慧”而已。
每當這時候,我總會想起看視頻課的時候,教文學的老教授說,你們不要以為我說的是對的,我更希望你們在聽完課之后把我講的全忘掉,自己去理解。文學即人學,文學尚且需要自己去理解,你的人生又憑什么交給別人去剖析呢?
當然,你可以罵我現在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自己能力不夠還在諷刺別人,不識時務,不懂變通,不會調整自己適應時代的潮流。別人出名掙錢出書,我還默默無聞自我糾結。少年時候的閱讀讓我get了這一項技能,把別人想罵你的話自己先罵出來,讓別人無話可說。
其實這些評價也都沒錯啊,不過我吃不到葡萄為什么不能說他酸?嘴和手長在我身上我為什么不能諷刺別人?為什么非要識時務?為什么非要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份子?——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啊,只不過大多數人都這樣做——這是大多數人的回答吧。
隨著長大,其實我不再愿意去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因為我知道我面對大多數人說出這些的時候,感受到的是阻力,并且這些阻力不會對我有絲毫幫助。但是不說不代表不踐行,我只是趨利避害。
還有便是我認為我所秉持的觀點并不適合大多數人,很多人真的按部就班地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就夠了,平凡普通,有些“茍且”,朋友很多,但是他們很快樂。我不想聽別人罵我,也不想打擾別人的幸福。你們沒必要去做一個戰士,很多事情我去嘗試,表達出來你們看一看樂一樂也就夠了。
也有部分專業的原因。不管面對什么樣的人,亂倫也好,睡了閨蜜的老公也罷,又或者是渣男渣女,甚至激情殺人,專業價值觀告訴我們:不批判,要接納。然后弗洛伊德又帶著我們分析,他小的時候有被遺棄的情結,她的內心缺愛才會現在如此這般……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憐之處,于是沒有什么人不能被理解。但是我又不覺得我能夠做一個好社工,畢竟社工還是要人去做正常人啊,我的文學思維告訴我,天啊他的人生有一種頹廢美,有一種殘缺美,有一種哥特式的美。
有人說,文學是為了指導人生。我不太認同。文學是為了引導人“思考”人生罷了。只可惜,愿意思考的人太少了,人們習慣接受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