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幾天前,電梯里面,同事隨口說:“那個XX演得還不錯,就是整容臉太明顯了!”。
我一愣:“誰???”
“就是《人民的名義》里那個XXX?。∧銢]看這個電視劇嗎?”同事一臉詫異。
不了解一下這部時下最火的電視劇,看來是沒法愉快地聊天了。電視劇好幾十集沒有時間看,花幾個小時看看小說還是沒問題的。
小說改成電視劇,幾乎無一例外地,前者要比后者好看數倍。原因很簡單,囿于表現形式,電視劇所能承載的細節、所能刻畫的心理活動、能描述和想象的空間,跟小說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好評度這么高的一部電視劇,小說肯定差不了。懷著滿滿的期望,在高鐵上看完了這本小說。
看完之后,只有一個疑問:電視劇怎么火起來的啊?
《人民的名義》是一部以腐敗為主題的官場小說。自從幾年前看了《侯衛東官場筆記》和《二號首長》之后,我幾乎就對這類小說完全喪失了興趣。
這就跟美食一樣,吃多了就膩味了。當代官場的各種厚黑、手腕、貪腐、陰暗、交易,《侯衛東》和《二號首長》已經刻畫地淋漓盡致了。
《人民的名義》之所以火起來,我個人認為是因為題材較窄、長短適中,適合拍成電視劇。受關注的題材,眾多老戲骨的出演,恰如其分的宣傳,加上合適的播放平臺,不火就奇怪了。
02
至于小說,真的很一般。
從文筆來看,《人民的名義》就像一部干巴巴的報告文學,缺少小說的細膩,更沒能創造出一種令人信服的氛圍,將讀者帶入一個熟悉而有距離的官場空間。
讀小說,就是讀著別人的故事,經歷別人的人生。善于制造氛圍的小說,讀著讀著,自己也就栽進去了,輾轉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跟著主人公一起,悲喜交加地過完一段跌宕起伏的時光。
回到現實,自己的人生,似乎也豐富了一些。
很遺憾,《人民的名義》所創造的氛圍差了點火候。
人物的臉譜化,是這部小說的另一大硬傷。
在對官場生態和文化刻畫得鉅細靡遺的《侯衛東》和《二號首長》里,身處大染缸,作為一路快速爬升的適者,為了前途,兩位主人公都不可避免地染上污點。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在《人民的權利》里,無論是面對財富的誘惑、恩師的人情、同窗的情誼、上司的壓力,還是生命的威脅,自始至終,反貪局長侯亮平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內心斗爭和心理掙扎。
這一身的正氣和勇往直前,由何而來?
難道是我作為老百姓覺悟太低?
對官場文化和貪腐行為蜻蜓點水般的刻畫,使這部小說流于膚淺。
作者將重點放在侯亮平判案過程中的種種遭遇和阻礙上,從中揭露出H省上層官場的腐敗和不作為。
但是,對于副國級高官的違法、亂紀,則一筆帶過,點到為止。如果這些行為的出發點僅僅只是為兒子鋪路,我想是難以服眾的。
所謂“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貪劇”,聽聽也就行了。跟《侯衛東》、《二號首長》相比,《人民的名義》簡直是兒童版尺度。
這樣的春秋筆法,我權且理解為無奈中的妥協吧。
03
必須承認,貪腐小說能問世、并被(有意地)拍成熱門劇,已經是進步了。
再淺顯,小說的起到的揭發和警示作用,也不容忽略。
然而,警鐘一直長鳴,貪腐從未間斷。
國民素質如此嗎?
歷史必然?
人性使然?
反貪手段不夠雷霆?
各種原因,我想都有一點。
但最重要的,是監督制度的缺失和錯位。
在《人民的名義》中,作者也有所提及。一身清廉、受到熱捧的達康書記,面對新上任的市紀委書記易學習,毫無理解、配合之心,仍然固執地認為GDP高于一切。任何事務,都必須為所謂的”民生“讓路。
面對持這種觀念的強勢市委書記,紀委書記無能為力,更無力監督。
在不健全的制度里,獨善其身是對個人道德不必要的挑戰,任何人也難以出污泥而不染。
如果不能真正將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手握權柄的人隨時會被權利反噬。
這是另一個不宜深入的大話題了,就此打住。
注:本文所有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