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who are you?
我是誰,不僅僅是我叫什么,我的身高,興趣愛好這么簡單。最重要的是,我對自己的認知,對世界的認知,包括我是怎樣得到這種認知的。并指出,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并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大的多。
作者在這一章想說的是我們的思考方式,認知主要受哪些方面的影響。
例舉了幾個方面
1.身份,所處環境的影響
來自城市,還是鄉村,不同的國家等等
2.群體文化的影響
群體文化包括大眾傳媒,電視劇,廣告,網絡等等。人們在接受這種群體文化的價值觀時并沒有經過太多思考,有一定的盲從性。
3.自我認知
如果一個學生認為自己在哪門科目的學習上是笨的話,她就真的會表現出笨的一面。一個教育家通過改變學生的自我認知的觀念真的就可以讓他們在學習上表現的更好。
4.早期生活的影響
這里講述了如果一個嬰兒在小時候應該被好好的照顧,嬰兒時期的照顧,愛對嬰兒長大以后的影響非常巨大。《巨嬰國》里也提到過,母親應該對嬰兒提供無微不至的關照,這對一個人影響非常非常重要。
按照嬰兒的不同的照顧情況,他有如下四種感覺
I'm not OK – You're OK.
I'm not OK – you're not OK.
I'm OK – You're not OK.
I'm OK – You're OK.
只有當嬰兒得到了母親的關愛及很好的照顧之后,他才會有,“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這種認知。如果沒有受到照顧,受到冷落,嬰兒會缺乏活著的理由。
5.獨立個體
獨立個體不是簡單的“做自己的事情”。簡單的做自己的事這種定義忽略了我們其實在被環境所引導而忽略了內心深處的想法,并且將這種做自己的事情偽裝成我們內心想法。
成為真正的獨立人格的四個建議:
1.不管一個人,一本書的觀點及其它事情多么的有吸引力,在未經過自己思考判斷前,不要盲目相信
2.思考一下你自己的觀點,反應,為什么你會持有這個觀點以及這個反應,是不是模仿誰,或者從電視里學來的。如果是,思考一下自己為什么會受影響。
3.思考一下,是不是還有其它的觀點,及反應。
4.其他的反應是不是比第一反應要好?在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要避免自己固有思維的影響。
1.Tree your first reaction to any person, issue, or situation as tentative. No matter how appealing it may be, refuse to embrace it until after you have examined it.
2.Decide why you reacted as you did. Consider whether you borrowed the reaction from someone else – a parent or friend, perhaps, or a celebrity or fictional character on television. If possible, determine what specific experiences conditioned you to react this way.
3.Think of other reactions your might have had to the person, issue, or situation.
4.Ask yourself whether one of the other reactions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your first reaction. And when you answer, resist the influence of your conditioning.
差不多就這些吧!感覺自己將英文的意思表達出來還是和原文的意思有點差異。
而且我看的這個電子版也不知道是第幾版,和我買的紙質版的目錄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