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了學習目的之后,你可能會想:在我對這個領域不了解的時候,我要如何建立起這樣的架構?答案是:通過高質量信息渠道,找一個已有的體系,而不是自己搭建。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大學里面學的一些課程,好像聽懂了,然而好像又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各門專業課之間到底是什么聯系,它們是如何組織在一起解決問題的。
教材占很大的原因,如果你不讀本校老師編撰的教材,而是去讀一些經典教材,比如經濟學看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心理學看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你會發現,很多問題豁然開朗。
這就是高質量信息的作用。
咨詢公司里,顧問在非常短的時間里能夠快速了解一個行業,靠的也是高質量信息輸入,比如看高質量的研究報告、訪談業內專家等等。
那么,在建立知識架構的時候,什么是靠譜且高質的信息源呢?專家、專業網站、經典書。
專家:你摸索數月而不得入門,可能還不如專家跟你講1個小時收獲更大,因為他/她研究很多年了。
通過專家跟你講,你可以直接借用他們的知識體系。至于說,去哪里找專家,在行、知乎、行業聚會等等,都是很好的渠道。
專業網站:如果你找不到專家,那你可以在知乎、Quora、Wikipedia或者其它專業類網站,找到相關領域的信息,比較體系化。
經典書:你可能會喜歡讀科普類、趣味性的文字,然而,如果你不是為了解決某個小問題,而是真的想系統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那么,經典教材不讀,很難建立起架構。
一方面,趣味書籍往往選取某個細分角度,無助于你認識全貌,另一方面,為了保持趣味性,必然在一些難懂的知識上模糊處理。
3.不斷修正自己的知識架構
你可能會說:別人的知識體系,未必適合我用啊。
是的,所以,在你學習一段時間之后,需要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比如,上面提到關于組織設計的知識體系,是按照影響因素來建的,實際上,也可以按照流程來建。
過去,很多企業找咨詢公司,常常是一下子建全套體系,所以用流程是合適的。但后來,很多企業更多是問題導向,哪里有問題就處理哪里,所以影響因素就是更合適的。
每個人的背景不同、學習目的不同,最終形成的知識結構可能也不同。
4.在架構中填充知識
現在,我們有了架構,那么如何填充知識內容呢?
我建議的一個方法是:首先,把你看到的任何有價值的信息,都記在手機里,可以用Evernote或其它任何工具,甚至直接用手機自帶的記事本。記的時候不需要組織語言,記關鍵詞就可以,這樣最快。如果是微信文章里的,你可以直接截圖保存。
其次,每天對當天的知識進行整理,分門別類地列到Evernote里面(跟上一條里的信息,分開不同的文件夾)
最后,定期回顧,如果是重要的知識,再記入到知識架構里,作為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用這種方式,即便是碎片化信息,也能夠進入到知識體系。
5.將知識之間、知識與問題之間進行關聯
很多人都覺得:我明明學了很多知識,為什么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是沒有任何思路?為什么有人學一個知識,就可以輕易舉一反三解決很多問題?
之所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想不起用什么知識,是因為知識和問題之間是脫節的。那么,如何讓知識和問題鏈接起來呢?答案是:兩邊都向對方靠。
你和大神之間,隔著一個知識體系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