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這些話語我們是否熟悉:
“看這種書有什么用?一點營養也沒有,
你就不能多翻翻名著?!?br>
“上次考試,你閱讀題怎么丟了那么多分?”
“你就不能跟你們班成績優秀的同學好好學學。”
看,那些畫面我們是否也做過:
一位媽媽陪伴8歲的女兒去圖書館看書,
一整個下午都在喋喋不休地嘮叨女兒,
原本開心的女兒
在媽媽的嫌棄、嘮叨和指責下偷偷抹淚。
一位爸爸陪著兒子在游樂園挖沙子。
兒子堆了一個大大的城堡,
興奮地叫著爸爸:
“爸爸,你快看,你快看,
你看我厲不厲害。”
爸爸只顧著低頭看手機,
敷衍地應付著兒子:
“嗯,嗯,厲害,厲害,你真厲害。”
兒子看向爸爸的眼神瞬間黯淡了下來,
他生氣地扔掉手中的鏟子,
對著爸爸大發脾氣:
“爸爸,就知道玩手機,我討厭你?!?br>
是的,類似這樣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
表面上看,父母是在陪伴孩子。
實際上,父母不走心的陪伴,
不僅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意,
反而讓孩子的內心多了一層傷害。
01
孩子最需要的是,走心的陪伴
董卿曾在《朗讀者》中說過一句話:
“陪伴是一種力量,
在這個世界上,
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
讀到一個非常首啟發的故事——
有一位爸爸,
他因為14歲的兒子厭學情緒嚴重,
決定換一種方式教育孩子。
他毅然選擇辭職,
開著房車帶兒子去環游中國,體驗生活。
他們從丹東東港出發,
途徑山海關、洛陽、西安等地。
他們一起在13朝洛陽博物館,
感受歷史的變遷;
一起爬泰山,看日出;
一起在山東烤紅薯;
一起在冬季的葫蘆島海邊,迎風而跑;
一起在重慶的白公館,
了解那段被人遺忘的歷史;
一起在山海關的王家大院,撞鐘祈福。
四十多天的旅行,他們環游了大半個中國,
他和兒子親子關系不知不覺變得親密起來。
更令人驚喜的是:
原本厭學的兒子不僅在旅行中
對歷史和地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還學會了攝影和寫日記,
找到了學習的意義和目標。
正如兒童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所說的那樣:
“每個人都不是孤島,
需要被看見,被連接,尤其是孩子。
只有被看見,溝通才有可能。”
父母用心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
02
12個高質量的陪伴建議
知名心理學教授
Richard Davidson在演講中
給所有父母提出了12個高質量陪伴建議:
1. 陪孩子看電視,吃餃子不是高質量陪伴,手把手教孩子包餃子,講民俗故事是高質量陪伴;
2. 盯著孩子寫作業不是高質量陪伴,跟孩子討論學習、感悟和計劃是高質量陪伴;
3 陪孩子看小品相聲不是高質量陪伴,陪孩子一起說幾個繞口令,學一段相聲是高質量陪伴;
4. 陪孩子打手機游戲不是高質量陪伴,教孩子打羽毛球、兵乓球是高質量陪伴;
5. 跟孩子講別人的閑話不是高質量陪伴,跟孩子聊內心情緒、心理感受是高質量陪伴;
6. 陪孩子看動畫片不是高質量陪伴,給孩子講故事,念繪本是高質量陪伴;
7. 帶孩子逛街,買衣服不是高質量陪伴,帶孩子逛博物館、動物園是高質量陪伴;8. 陪孩子看紀錄片不是高質量陪伴,看過紀錄片后,和孩子討論和探索是高質量陪伴;
9. 陪孩子在沙發上發呆不是高質量陪伴,跟孩子一起散步、聊天是高質量陪伴;
10. 陪孩子看功夫電影不是高質量陪伴,帶孩子跳繩、跑步、鍛煉身體是高質量陪伴;
11. 和孩子吃飯,卻低著頭玩手機不是高質量陪伴,邊吃飯邊和孩子聊聊一天發生的事是高質量陪伴。
12. 幫孩子穿衣服喂飯不是高質量陪伴,教孩子如何根據天氣自己搭配衣服穿是高質量陪伴。
總而言之。
好的陪伴,不是簡單地陪著,
而是走進孩子的內心,參與孩子的生活,
給孩子愛的指引。
以上分享的是今天閱讀復盤日志。
我是吳美嫺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親子教育指導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