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這個詞,近年來相當紅,我一度以為又是在網絡上嶄露頭角的雞湯文,于是對此帶有點鄙夷的眼光。直到迫切需要整理房間而又無力拖延時,才好奇的翻看“斷舍離”的相關文章,通過一番實踐,我的房間變得清爽了不少,早上起床的時間也提前了,還能不慌不忙的化個妝,整個人的狀態有了一定的提升。
本著好物要分享的原則,完整地閱讀了一遍山下英子《斷舍離:讓心情輕盈到不可思議的人生整理術》原書,發現比各類總結文給人的啟發更大(雖然本文也難逃總結文的魔咒,哈哈哈~)當然,讀完書還是要說說心得,才不枉費用掉的時光。
所謂“斷舍離”,就是“通過舍棄家中累計的廢物、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內,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讓人生變得愉快的方法”,其實它的操作步驟是“舍”——“斷”——“離”。
聽起來簡單,實踐起來還是有些許困難的,難的不是“舍(舍棄)”這個動作,而是接受并貫徹這個理念——舍棄自己此時、此地不需要、不適合或不舒服的東西。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可惜,但是需要了解“舍”不是隨便丟棄,而是佛教用語中的“喜舍”的“舍”意,因此,也蘊含了“我已經足夠了,請幫助其他人”的“布施”之意。東西,是應該要被使用、要在目前被需要的地方、要在它應放的地方,才是美的,才是對的。所以,你決定舍棄的東西,還可以變賣或者贈與他人,發揮它應有的價值,這樣就是“惜物”了。舍棄物品的行為本身,就能釋放壓力,而壓力是非常麻煩的心理負擔,當舍棄了一堆與“當下的自己”無關的物品之后,你會發現整個人都變得輕松起來。物品減少之后,就沒有收納的必要了,故而自己周圍的空間變得清爽,也能夠關注到平時想要關注卻沒有精力關注的事物,終于過上了被自己喜愛的物品圍繞在身邊的愉快生活。
“舍”之后,是“斷”,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剁手”。吃土少女(剁手黨)們最大的樂趣就是買買買、囤囤囤,這很大程度上是獲得了一定的心理安慰(拆包裹的快感),源于對未來匱乏的不安。“有(某物)的話,會很方便”,這種設定其實是一種陷阱,停滯的物品與不流通的空氣,都無法帶來新的生機。根據能量守恒定律,舍棄的物品數量越多,舍棄物品時的成就感和空間上的開放感就越大,所以多出來的空間,是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能量。要知道,寂寞是無法靠物品來填補的。經歷過“舍”而覺得不易,不如從源頭做起,斷絕應付一時的滿足感,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則會陷入“沖動購買——囤積——閑置——丟棄——懊惱”的死循環。所以,要把培養“選擇能力”當做習慣,堅定地保持“斷絕不需要的物品”的意識,通過培養這種謹慎的意識,就能有效減少自己住處物品的增加。“用完之后”、“舍棄之后”才是最好的購買時機,因為此時,你才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購買回來之后,要怎樣使用它。
通過“舍”和“斷”,周圍物品的數量得到了有效的減少,居住空間也得到很好的改善,這是物質方面的。“斷舍離”的理念不僅僅對物質有效,更是精神的一劑良藥。它指引著我們徹底地“脫離”執念,放下心中的焦慮和不安,變身成為自由、快活、清爽的自己。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中,以“當下的自己”為主軸逐漸被養成思維習慣,并且越來越堅定,如此一來,被定型的“以他人為優先”的人際關系也會產生變化。曾經勉強自己,在觥籌交錯中疲憊地陪著笑臉,曲意迎合他人的壓抑,是多么的焦慮。這樣的一張臉,并不會帶來多大的好感,反而對人際關系造成損害。放棄當“老好人”(當然,尊重他人是前提),心情便能輕松愉快,按照自己原本的喜好,好好善待自己,去做真正喜好的事情,整個人會熠熠發光。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自然就會吸引來該類型的人與資源,人生將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通過整理房間,從而整理內心,達到清凈而愉悅的人生狀態,這本書的價值已經產生。有空間有精力去擁抱充滿變化刺激的新一天,才覺著自己是真切地活著。
新的大門,從舍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