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作者是一名大學老師,網名湯圓,在我們理財小白訓練營兼職班主任。
她給我的印象是特別擅長思考,總結經驗,所以總是能比別人更快摸索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這篇文章就是湯圓對“賺錢”這件提升“身價”的事的思考。
因為文章有點長,分兩次可能會有利于消化,所以分了上下兩集。
(明明就是你為了偷懶湊篇數!)
我所在的學校,老師賺錢的途徑有三個:一,多上課,掙課時費;二,做科研;三,做其他兼職。
大多數老師都是選擇多帶課,多掙課時費。為啥這么選擇?因為每次上課的內容是重復的,不用耗費精力重新備課;雖然會耗費體力,但相對而言風險較小,腦力損耗較低。
但是你會發現那些天天上課的人,反而沒有那些不怎么上課的人賺的錢多。為啥呢?
因為我們的課時很低,說難聽點一個小時還沒有搬磚工人的錢多。只是多帶課的老師他不這么想啊,他只知道今天上課,今天就能多拿錢,而并沒有想到,如果做其他事情,可能回報遠遠大于多上課帶來的收益。
我有一個同事,人家就是搞工程項目的,他基本不怎么代課,都去外面做項目了。很多老師羨慕他可以掙到很多錢。
但是大家卻忘記了自己當時的態度:嘲笑。
為啥要嘲笑呢?因為一開始大家都選擇多代課,而這個老師卻用多余的時間去外面找項目。要知道一開始找項目很難的,他沒有人脈資源,也沒有項目。怎么辦呢?他當時跟著別人做項目,不要錢,甚至還貼錢給別人。所以那個時候有很多人嘲笑他,說他傻!
可是現在呢?所有人又都態度大轉變!
他之所以現在讓人羨慕,是因為他很好的提升了自己的時間的價值,而不是目光短淺的盯在當時馬上可以進賬的課時費上。
這個事例說明了,如果我們要想變得有錢,一定要利用好有限的時間。也就是我們要認識到時間也是有成本的。
既然時間就是我們的成本,我們就可以也應該去量化成本。
時間要怎么量化呢?
舉個例子
假如,我們稅前月收入是4000,公司給你繳納的五險一金就是1720,公司為你這個人支出的成本就是5720,那么你每小時的收入是多少呢?一個月大概22.5天,每天8小時,5720/22.5/8=31.8,就算作30吧。大家可以算下自己的時薪,其實就可以計算出自己一輩子能賺多少錢了。
像我們老師,假設一個月收入算10000元,那么一年12個月,就是12萬。我今年32歲,那我還能工作23年,那么我的收入總共收入是276萬,但是實際上,每個月除去房貸,生活費用,一個月能剩3000就了不起了,可憐的我不能生病,不能有意外發生,一直存著,也就能存80多萬,還不算通貨膨脹帶來的隱形損失。
但是不生病,沒有任何意外,可能嗎?
所以想想自己都很可憐。
可是很多人不這樣想啊,他們覺得現在每個月至少能存一些錢,覺得自己還蠻舒服,似乎屬于中產階級呢。卻忘記了我們終將有老的一天,干不動的一天,等到了那一天,日子要怎么過?
這就是量化思維的魅力!它把感官上舒適的體驗,直觀的用數據呈現,讓你看到血淋淋的現實,給人警示!
我們只有先知道自己的處境,才能去尋找出路!
那么如果不提投資的話,所謂出路就是提高自己的收入。一個是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就如同上述,多數老師選擇多代課來賺錢;
還有一個是選擇第二種方法:提高單位時間的收入,如同我的那位外出做項目的同事。
兩者都很忙,但是結果卻大不同,差別在哪里?
我想用時下很流行的一句話來總結“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
沒有任何思考,盲目的努力并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變化。
就像一直上很多課的老師,還是那么扣扣搜搜!
所以我們要目光長遠的去做更有價值得事情!
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能太自責。
因為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總覺得以自己目前的處境,似乎很難想到的更好的出路。
那我們在想有哪些可以提高自己身價的事情可以做之前,先想一個另外問題:
我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
歡迎大家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