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所寫的這本《小巷人家》,最為讀者推崇的就是人間煙火氣。故事里的平常人家,百姓生活,充滿著雞零狗碎,家長里短的喜怒哀樂。
書中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瑣碎碎特別能引人共鳴,尤其是經歷過八九十年代生活的人,簡直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巷人家》的時間跨度從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正是國家改革社會發展的快速時期。故事講述了在這樣的時代巨變中,發生在蘇州一個小院的兩家人——莊家和林家的大小兩代人的故事。
在他們的故事中反映出三件事情讓人印象深刻。
一、人這一生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非常重要,也就是老話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林家媽媽宋瑩心直口快,莊家媽媽黃玲含蓄內斂,兩家人剛搬入同一小院時黃玲對能否和暴躁廠花宋瑩友好相處心懷疑慮。
但很快她們就處成了好朋友,因為她們都是心地善良的人。黃玲的丈夫莊超英是高中老師,國家恢復高考后跑到他家請教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嚴重打攪了他們正常的家庭生活。但夫妻倆都是拉不下臉抹不開面的人,只能一忍再忍。
潑辣的宋瑩三下五除二直言快語地點醒了那些打攪到小院日常生活的人,并給出了解決辦法。這讓黃玲夫婦大為感激。
在宋瑩的影響下,黃玲遇事也不再一味忍讓。在婆婆家一而再,再而三地侵占他們小家利益之時,黃玲一改平日的沉默,勇敢發聲為自己的孩子們守住了最后的保障。
同樣受益的還有黃玲的女兒莊筱婷。這個從小懂事的孩子敏感隱忍,很少把自己的情感表露于外,因此默默承受了很多委屈。
而和她一起長大的宋瑩兒子林棟哲外向開朗,一直鼓勵莊筱婷勇敢表達自己。在他多年的陪伴影響之下,筱婷慢慢變得越來越勇敢。
因彼此影響實現人生大逆轉的還有林棟哲。這個從小調皮搗蛋,爹媽都治不了的小孩兒,卻成了好學生莊圖南的跟班小弟。
在莊圖南和莊筱婷兩兄妹的影響帶領下,林棟哲跌跌撞撞考進了重點高中,又沖進了上海交大。最終和青梅竹馬的莊筱婷喜結連理。
莊林兩家人在小院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互相幫助,彼此扶持,充分詮釋了什么是“遠親不如近鄰”。
他們讓相逢的意義,變成了彼此照亮。
但對門鄰居吳家的女兒吳珊珊的命運就一言難盡。吳珊珊的爸爸老吳帶著珊珊姐弟倆跟帶著一女的繼母重組家庭。爸爸老實巴交,繼母精于算計。
吳珊珊本想考高中的愿望在父母的算計之下改成了師范中專。一直心懷不甘的她逐漸變得爭強好勝,把算計心用在別人身上。
如果說吳珊珊為了弟弟吳軍的前途厚著臉皮利用莊林兩家人的善良算計他們的房子和照顧是迫不得已的話,那么她做了老師,結婚后別有用心地想侵占林家的房子就頗有些不要臉的味道了。
在家庭的熏陶下,吳珊珊也變成了心胸狹隘勤于算計的人。她不但寒了真心愛護她的長輩們的心,也和優秀的同輩人漸行漸遠。
二、任何時候,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才能迎來更好的人生。
故事中莊家爸爸莊超英一直非常注意國家時局的變化,他從國家恢復高考敏銳地覺察到讀書的重要性,一直嚴格要求兩個孩子好好上學,最終培養出上海同濟和上海交大兩名大學生。
同時莊超英還適時點醒了林家爸爸林武峰,讓他也把林棟哲的教育從心底重視起來。最后林武峰調往廣州工作,林棟哲在相對好考的廣東考上了上海交大。
莊家表弟向鵬飛雖然不喜學習,但頭腦靈活。他開車跑貨運消息靈通,在國家嘗試“價格闖關”時期利用車隊優勢,和上大學的莊圖南、林棟哲互相配合,倒賣緊俏物資,早早當上了萬元戶。
林武峰因為利用休息時間在私營企業兼職被人告發,驚懼之下調到改革前沿廣州工作,對國家政策的變化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個人職業生涯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接踵而來的國企倒閉,工人下崗,自主擇業…這些時代的陣痛和沖擊都沒有擊倒兩家人。林武峰是工廠技術中堅,宋瑩當上了飯館老板,莊超英調進了市重點中學,黃玲開辦了小飯桌…
莊家和林家兩家人都關注時局,做到跟隨大趨勢而不是盲目地隨波逐流。因此在時代變化里他們才能緊跟形勢,越來越好。
三、倫理親情在利益爭斗中割裂沖撞,傳統觀念在現實中悄然改變。
故事中描寫的因為現實利益引發的一家人之間的沖突對抗讓人觸目驚心,但這些同時也是真切發生的事實。
莊家爺爺奶奶偏袒老二一家,一直壓榨老大莊超英,對小女兒莊棟林更是不管不顧。
莊棟林是下鄉到貴州的知青,因為已經結婚無法返城。她不想兒子向鵬飛也一輩子留在窮鄉僻壤,就千方百計想把孩子轉回蘇州生活。
當莊棟林帶著兒子回來時,大嫂黃玲為了自己兩個孩子的前程拒絕接納向鵬飛,娘家二老和二哥一家也只想把他們娘倆推到大哥家。萬般無奈之下,莊棟林只好帶著兒子又回了貴州。
莊超英為此和妻子黃玲大鬧一場,兩夫妻心中從此心懷芥蒂。雖然大兒子莊圖南考上大學離家之后黃玲接回了向鵬飛,但她和婆家的疏離已成定局。
莊超英曾經心中怨恨妻子良久,慢慢的,他自己也體會到父母對他們兄弟姊妹仨的區別對待,看到父母對他們的孩子們的不同態度,終于不再強求一大家子人之間在不平等尊重基礎上的理解與和睦。
進入暮年的莊超英慢慢不再單純愚孝,他想明白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們才是會長久陪伴他的人。
無獨有偶,大兒子莊圖南的女友李佳的家庭和老莊家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佳的父母當知青到了東北,心心念念要回上海的他們讓自己的孩子們從小說上海話。
現實是他們上海的家早已沒有了他們的容身之所。為了把李佳和她弟弟的戶口落在上海,李佳一家人各種委屈求全。
大學畢業后李佳拼命工作賺錢,只為能在大上海買下一處容身之地給自己的父母。舊居拆遷時,李佳為了弟弟的利益和爺爺奶奶叔叔一家抗爭到底。
事畢之后李佳想,能為弟弟爭取到的利益她已經盡力做到了,問心無愧之后就比較容易放手;能為父母做的她也盡力做了,今后父母的觀念她需要引導而不是盲從。
而這些之后她最重要的生活,是和莊圖南一起努力建設他們自己的小家。
人生在世,諸多無奈,為了各自的利益,親情友情統統都得算計。就像黃玲所說:你們為了讓你們的孩子多吃一口,就想讓我的孩子少吃一口…
為了大家庭無私奉獻大半輩子的莊超英最終也未得到父母弟弟的感謝,和他最貼心的還是自己的妻子兒女。
新一代青年李佳更早看清楚了這些糾葛,也讓她和莊圖南未來的婚姻少了家人的困擾。
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點看待事情,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只有無奈撕扯之后的勉力平衡。這大概才是生活的真面目吧!
就像《小巷人家》中描寫的故事一樣,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在面對這樣那樣的事情。
大時代之下,我們的小家,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為更好的生活努力打拼,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們自己最懂。
惟愿每個人在辛苦一天之后,都能體會到“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溫暖!都能讓這些最平凡的人間煙火,撫平奔波忙碌的疲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