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Q心理情感專家? 魯銥
前段時間,王健林在一段采訪中關于目標的設定刷屏了網絡——“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
有時跟高中的學生聊天,他們對于定目標是困惑的。有人這么說:“老師一直強調要我們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給自己一些動力。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定這個目標。目標定低了吧,會覺得完成目標沒有困難,也沒給自己太大動力。定高了吧,又擔心會不會給自己很大壓力,或者壓根就知道自己完成不了,也不會讓自己努力一把。但是,沒有目標也不行,就跟沒有奮斗的方向一樣。很是苦惱,不知道該怎么定自己的目標。”
目標對學習是有激勵作用,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可以激發學習的動機。
回想我的高三,班主任也要求設定一個目標——定一所自己理想的大學。當時老師說,把目標定高一點,你定的重點大學,也許之后可以上個一本院校,如果定一個普通的一本院校,也許就只能上個二本。
覺得老師說得有些道理,選了一個重點大學作為自己的目標,但我深知就當時的學習狀態,我基本沒有可能完成那個目標。后來學習過程中,偶爾想到這個目標,也只是安慰自己,我知道自己考不上那所大學,那只是一所夢想中的大學而已。
管理心理學中有一個“目標管理”的概念,提出這個概念的德魯克認為,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對于學生而言,也需要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科學習的方向和努力程度。
“目標管理”概念中,目標的某些性質可以供學生的學習一些提示。
目標具有層次性,從長遠目標到近期目標,從大目標到小目標。長遠目標是高考考到理想的學校,近期目標提高月考成績。大目標是高考總分達到多少分,小目標是各科成績分別達到多少分。這些目標越具體,也越容易進行考核自己是否完成目標。
目標的可接受性。目標的設定需是可以接受和完成的,超過能力所及的目標是沒有激勵作用的。
目標需要及時調整。在學習中,根據設定的可接受性的目標,給時間努力一把,如果能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目標的設置就是合理的,如果努力兩次都無法達到,需及時調整目標。設定的目標可以達到這是一種鼓勵,是一種好的體驗,再去完成其他目標也可能更有信心。
自我實現的語言也說明了這樣的一個道理。學習中我們一直告訴自己可以學得很好,如果學習中有一次好的成績,我們會更積極地看待對自己的努力,也更愿意去付出其他努力去爭取獲得其他目標。想想在前兩年的高中學習里,有沒有一次成績讓你滿意,盡管你之后沒有再獲得滿意的成績,回憶一下那次好的成績帶給你的感覺,以那次成績作為你的目標。
高中我制定的重點大學的目標終究是沒有達到,但是目標所起到的激勵作用已經到達。每每到自己學得很辛苦的時候,總會想想自己設定的那個目標,憧憬一下自己的未來,會感覺生活又有了些期盼,有了繼續堅持的勇氣。
你設定了自己的目標嗎?希望進入哪所高中,進入哪所大學呢?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的各科需要怎樣的成績呢?有哪些科目的成績需要保持,有哪些科目的成績要提高呢?你準備如何去提高這些科目的成績呢?
如果你能解答這些問題,近期你的目標設置就應該沒什么問題了。
那么,接下來最重要的是行動了,去實現你“一億”的小目標吧!
原文鏈接:“一億”的小目標,你怎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