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同。真的如此嗎?
一組跨文化的涉及843對夫妻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這樣的答案——
沖突在幸福或不幸福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關系的成敗并不在于是否存在沖突,而在于當沖突出現時人們如何面對。
所有不滿、并最終離異的夫妻中,總會出現一些相同的特征——即一些列特定的消極行為,我們可以把它們劃分為四種方式。當這四種方式部分頻繁出現,或者同時出現時,我們可以預測,關系正在迅速的惡化,可能距離關系的終結不遠了。
這四種方式分別是:批評指責,輕蔑鄙視,防衛,筑墻回避。
批評指責:直戳性格的一把刀。
任何關系中在沖突的時候都會流露出或多或少的抱怨,但是批評指責比一般的抱怨更嚴重,對親密關系的傷害更直接。
批評指責涉及更本質,包含對性格特征的攻擊,比如:"你昨晚為什么不倒垃圾?你為什么永遠記不住?你簡直太懶了"這句話把一次倒垃圾上升到“永遠記不住”的以偏概全的層面,并直接對用“懶惰”為人貼上了負面的性格標簽,這相當于用一把刀直插對方的心口。
相比之下,抱怨只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情景,比如“你昨晚忘記倒垃圾讓我很生氣”。
對比之下我們會發現,包含對個人特征的批評會使消極的影響升級,久而久之會損傷關系本身。
除了對性格特征的攻擊之外,我們也可以發現,批評指責還表現為抱怨的擴大化,典型的語言比如“你總是······”或者“你從不······”或是“你經常······”,當然,也可以表現為在一長串的抱怨中,夾雜著“總是”,“從不”的字眼。
例如“你不是說要清潔浴室么?你不還是什么都沒有做!這簡直如出一轍!你上周也這樣,你說要整理柜子,早起給孩子們做飯,結果還不是兩樣都沒做?”
如果配偶或者家長中有這樣的角色,持續地在生活中體現出這樣的行為,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到,幸福將在不斷地“蠶食”中消耗殆盡。
輕蔑鄙視:手段凌厲的化骨綿掌!
它是最傷害關系的一種。輕蔑鄙視比批評指責更具有毀滅性,因為它表達的是關系中的厭惡和不尊重。污蔑性的話語一般都會包含著諷刺、嘲笑、詆毀、翻白眼、怒視和惡意的玩笑來貶低對方。
輕蔑鄙視所傳遞的態度是鄙夷和居高臨下的。一方可能通過假意屈尊的態度,來進行表達,比如“你以為你這么做就夠了嗎?你可真是負責任啊!”“要不是你父母當初苦苦求我,我會嫁給你這樣的人嗎?”“曾經我本來可以選擇比你更好的,也不至于過上現在這么窮酸的生活。”
關系中一方的鄙視,可能導致對方不愿意做出任何退讓或者和解的嘗試,進而使敵意嚴重的進一步升級。
防衛:相互傷害的互殘游戲。
在我們遭受攻擊的時候,都會運用防御機制進行自我保護,同時這種防御和自守,會成為一種反擊,進而加劇敵意。
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在為自己開脫的同時指責另外一方。例如一方以輕蔑的表達開始對話:“你和朋友一起不斷去泡吧的行為非常幼稚!”防御自守的一方就會說“你上周不是一樣。”再比如,女朋憤怒的喊道:“你說話的時候能不能對人保持點尊重!”男方悠悠揶揄道“你要是現在照照鏡子,就知道什么叫尊重了。”
防御自守往往帶有孩子氣的意味,透過這樣的方式,關系中的雙方各自逃避攻擊,撇清責任。沒有人真實勇敢的袒露自己的內心,也缺乏袒露脆弱的勇氣。
筑墻回避:我們都不要走進對方的世界。
經歷了前面的幾種方式后,關系中的一方或者雙方可能感覺疲勞、累了、厭倦,開始逃避沖突,進入不愿意再有任何互動的狀態。
他們可能拒絕目光交流,也不再有語言交流,或者是非語言交流。在這樣的關系中,我們能夠看到這種“不理不睬”的態度看似充滿敵意,實際上卻是這樣做的初衷卻是為了自我保護。
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心聲,“她什么時候才能停下來?”“我再也忍受不了這種辯論了。”“如果我不再說話,她就會讓我一個人呆著了。”
這種自我保護的方式,需要大量的心理能量,使得傾聽別人變得不可能,同時,即使對話是有建設性的,或者有幫助的,也根本聽不進去。
結語:
在關系的沖突中,如果同時出現以上四種方式,那么我們可以預測,分手或者離婚不遠了,即使在新婚的夫婦中也不例外。如果夫妻雙方還要這樣繼續勉強下去,那么婚姻質量也會不斷地惡化。
雖然有些幸福的關系中,偶爾也會有防御,批評,甚至是筑墻回避,但是他們很少使用蔑視。蔑視是一種典型的不尊重,沒有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來對話,甚至看成低下的,鄙陋的,或者非人類。這是最有害的。
研究發現,出現以上四種殺手的婚姻中,傾向于更早的結束婚姻關系,結婚不到七年就離異的夫妻,多是因為上面的四個原因。
參考資料: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Forma Wal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