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太太來就診,陪同的是她的老伴兒。
當時,她的右臂半彎著在身前,一坐下來,就開始描述自己從骨折至今的種種經(jīng)歷。
醫(yī)生問診時,我恰好在旁邊,原來是右側(cè)的手腕處骨折了,現(xiàn)在基本是僵硬的狀態(tài),失去了活動能力,希望接受康復治療。
聽她的描述,結(jié)合她的影像報告,我便捉摸起她的治療方案。
五分多鐘過去了,她話風一轉(zhuǎn):“醫(yī)生,我這邊肩膀疼,都舉不起來了,你看看怎么辦?”
最終,她的要求是做右肩的康復治療,而且只選擇單一的手法治療,不配合其他任何輔助治療。治療次數(shù)的要求也只是一次。
我向她再次她確認:“你的手腕不做做治療嗎?骨折已經(jīng)愈合了,現(xiàn)在是很好的康復期。”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用了,我自己活動活動就可以了。”
看她態(tài)度如此堅決,對于我的嘮叨還流露出些許反感,真為她感到遺憾,因為我斷定她的手有很大的康復價值,當然不能恢復如初,功能活動卻可以有很大改善。
然而她的表情似乎在說:你再多說一句話,我就馬上甩手走人了。
于是我不再堅持,畢竟來日方長,在以后的治療中,說不定我可以說服她接受我的意見。
第一次治療中,她始終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卻不時地沖她的老伴兒喊:“老頭子,你干嗎呢,過來,快過來看著,回去你要照著樣子給我做。”
老人家配合地不停看著這邊。
她是要老伴兒學習我的手法,回去幫她治療。我想著這是在為難老人家啊。
她走的時候看起來對我倒是很滿意,卻也沒有說到下一次復診時間。
我心想:不會就讓老伴兒看一眼,回去真就照葫蘆畫瓢吧!這也太小看我們的專業(yè)性了。
還好,她辜負我的期望,又來復診了。
不過,這次,她招呼老伴兒學習的熱情絲毫不減,反而更甚。20分鐘里,她叫了三次老先生,有意思的是,老先生興致缺缺,坐在三米以外,全程閉口不言,目視前方。聽到她的招喚,才轉(zhuǎn)頭瞥一眼。
被叫得煩了,老先生懟了她一句:“人家是專業(yè)的,這是我能看一眼就學會的嗎?”
我在心里為老先生點贊。
不是我傲驕,畢竟術(shù)業(yè)有專攻,這些手法,這些專業(yè)技能可不是行外人隨便看上幾眼就能學會的。
在許多人看來,康復訓練只是幫病人抬抬胳膊,動動腿兒,不能再簡單了。看上一眼就自以為是地回家照葫蘆畫瓢,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不是弄傷病人,就是惹得病人缺乏訓練的興致。
上一次治療中,老太太看到了顯著的療效后,笑哈哈地看著我:“唉!我家老頭兒回去把我肩膀拉得那個疼啊,就是跟你做得不一樣。”
對于她的堅持,我真是哭笑不得。
像她這樣的情況,我們都建議每次開3到5次的治療,也可以直接預約下次的治療時間,而她都是來一次開一次,總是盼望著老先生學會了這門技術(shù),下次她就不用來醫(yī)院了。
我真得很想告訴她,不要這么小看我們。你看似簡單的動作,實際上,我們都是結(jié)合解剖學、運動學等理論,以及每個人自身特點才實施的,沒有這些理論基礎(chǔ),沒有輔助檢查報告,我們都不會輕易動手。
哪怕教給你這些動作,你也掌握不了其中的要點,把握不了活動的節(jié)奏。
就比如她的手腕,憑她自己“活動活動”能恢復到什么程度真難以預測,說不定還會錯過最佳恢復期。
可她依然堅持己見。還是沒有把我們的專業(yè)性放在眼里。
古語有云: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博大精深的醫(yī)學,傳承千年的醫(yī)術(shù),豈是外行人看幾眼就學得會的!
奉勸所有行外人,不要小看任何醫(yī)術(shù),任何醫(yī)者。自以為是的結(jié)果,往往都是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