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把升國旗看作是自己人生每個階段的象征。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承載著不同的人生。
小學1-4年級,學校在村子北面,規模很小,離家也很近,呼朋喚友地蹦跳著就到了,那個時候對每周一早上的升國旗未有太大感觸,權當做可以擺脫少許晨讀的特惠活動。那是自由痛快的四年,整個村子都被我們這群小朋友跑遍了。印象深刻的是,學校外墻上制作了村政公示板,上面有各家各戶的門牌號,后面有每月的用電數等數據。我記得很清楚老爸的名字在第三排第二列的地方,上下左右后幾乎都是左鄰右舍熟悉的名字,而這面墻的里面也正是我小學所在的教室。到如今,這面墻還在,教室也還在,只是早已不做學校的用途。
小學5年級,我們又轉到村子最南面的小學,我在這所學校僅僅待了一年,印象卻極為深刻,升國旗的地點在橫豎兩條路的中間,每次人都擠得摩肩接踵,這座學校里有少許的運動設備,比如單雙杠,在這里我第一次學會從雙杠上變著花樣翻下來。因為離家遠了,學校允許騎自行車,但放車子的空間有限,于是學校劃定了區域,以我家北窗后的馬路為界,路北的學生可以騎自行車,那時候我覺得這是件超尷尬的事情,竟然還想著要不要向老師討個特許,允許我和弟弟騎自行車上學?,F在這所學校好像被用作了幼兒園,而我當時所在的那間教室連同臨近的幾間被打通后租給了一家超市。
初中1-2年級,我又到了村子東邊的學校。沒錯,當時我們村里共有三所學校,因為八零末那幾年出生的孩子實在太多了。村東的學校是初中,也是我們這群孩子眼中的“大學”,覺得那是高高在上的,平時都只敢翻墻進入,被老師逮到只能是戰戰兢兢,大氣不敢出。這所學校還接收鄰近村莊的學生,于是我們有了更廣的交往圈子,也有了更大的操場,升旗就是在這個操場上,全校學生站的滿滿當當,做體操、升國旗、開家長會。在這里,我第一次邀請父母開家長會,學校通過大喇叭公開宣布優秀學生的名單,老媽沒有聽到我的名字,神情好一陣暗淡?,F在這所初中已經舊貌換新顏,蓋起了三層的樓房,接收的也全部是小學生了。
初中3級,我們又換了學校。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之一。在村東的初中上學時,有次期末考試,鎮子上的老師監考,得知考場里我是班級第二名的時候便問我,你平時考試總分平均有多少呀,我回答說四百八十左右,那個老師閃過一絲冷笑說,我們學校的學生都要六百左右。的確,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我繼續在村子里讀下去,幾乎是沒有希望考上高中的。然而,在初三開學的那個早上,我到學校報道,卻發現老師正在拿著喇叭,宣布我們這批學生要去鎮里上初中,大家被分到一聯中和二聯中。我去的是一聯中,同班的有三四個認識的來自原先初中的學生。在這所學校的操場上升國旗,我第一次意識到命運是怎么回事,也是在這所學校,我讓老媽以優秀家長的身份站在了家長會的講臺上講授教育經驗?,F在,這所學校建起了一座座居民樓,已經完全難覓舊貌。
因為上述“改革”,我順利考上了高中。高中生活是我極為不愿提及的一段記憶,成績起起伏伏,數學一塌糊涂,經歷了一次失敗高考的不甘心,又被另一次的失敗打擊到。在這所學校,我們還直面了非典,有了連夜被遣散回家隔離三天的經歷。當年我中考的時候,這所高中的錄取分數線是全市最高,現在聽人說起來已經是垂垂老矣的印象。
因為兩次失敗的高考,我去了省內的師范院校,報道當日就碰上了在第一次高考中便考進來的同學,唯有硬著頭皮去打招呼。那四年,我們接觸了電腦和網絡,也迷上了電腦和網絡。因為專業是第一年招生,我們把自己比喻成小白鼠,也天經地義地以此當做學業荒廢的借口,學不好嘛,是因為老師自己都沒有經驗。大四那年突然就記起了兩次高考失敗的羞恥感,便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大軍中,那半年的學習是二十年來最寶貴的經歷和財富。畢業前有次歡送儀式,首要做的便是升旗,在藍天白云和層山圍繞中,國旗的紅格外耀眼,我想著那兩次失敗的高考和已經寄到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感概萬千。
是的,接下來,我順利進入魔都一所985院校讀碩士。這三年,亦是極為苦逼的三年,從被導師打入冷宮、不聞不問到為導師做牛做馬、嘔心瀝血,那種曲折的心路只有自己明白。無論如何,還是要感激自己所經歷的這一切,櫻桃河畔,國旗飄揚,我會常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