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響了,小葵接起電話。媽媽的聲音傳過來:"你們什么時候回來,我想早點過新屋,你上街大媽嫁女兒,也想在我們家開幾桌吃飯,現在還沒過屋也不好弄。你哥也不知什么時候回來,如果他先回來,我們就先過新屋,你公婆來了也好住下。對了,你堂姐結婚份子錢你不用給,我已經幫你給了……"快過年了,爸媽新屋已建成,陳設好一個家就盼著兒女早早回去。小葵放下手機,再細數今天逛街的戰利品。給孩子添置的新衣,給媽媽置辦的年貨,給外婆家那十幾個小輩的新年禮物;,……方方面面難顧及,最后發現還有幾個尚在襁褓的小寶寶漏了禮物。
不管了,回家再說吧。
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圖騰,過年是老百姓最大的崇拜。每年這個時候,人口大遷徙,倦鳥歸巢,眾神歸位!一年的苦累在年三十的團圓中化作幸福因子播散在來年的希望里。所以哪怕萬水千山路迢迢,也要拖兒帶女回家。
小葵想起小時候過年,提前一個月家家戶戶做好過年的準備。有豬的殺豬,沒豬的買肉,早早腌制臘肉,房梁上整排整排掛著豬肉,牛肉,魚干。然后幾家幾家約好打糍粑,男人們出力,掄起擂錘在整齊的節奏里一錘一錘敲打糯米飯。小孩們邊上等著,爺爺手蘸點油一撮一撮取下糍粑就塞小孩手里。年越來越近了,跟著爸爸灑掃庭院,豬圈牛欄貼春聯。跟著媽媽買年貨,最愛的是脆甜的馬蹄。在小葵的記憶里,吃馬蹄就是過年,因為只有這時才能吃上。年三十那天家家戶戶放鞭炮,煮上整只雞及大塊臘肉敬神。團圓飯就是敬神菜,人們相信神靈已經給予美好的祝愿。小葵還記得高考那年媽媽拿著香拜神時口里還念念有詞。年初一了整個村莊大串聯一樣拜年,小孩子提著個塑料袋裝糖果。年初二男人攜子女把丈母娘家拜。初三之后訪親朋。親戚多的人家十五之前都跑在拜年的路上。
小葵對年味印象深刻的還有就是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飯桌上的菜。小葵的愛人第一次去她老家過年,在大媽家的飯桌上數一數整整三十個菜。這背后是女主人的辛勞,小葵總能在菜地里或小溪邊聽到女人的嘆息,湊不夠一桌人,零零散散的拜年客就意味著女人們沒有休止的操勞。 小葵的媽媽每個年都留在家做飯,新嫁娘接娘家人吃飯時,小葵總是代替媽媽吃遍了姑姑姐姐姨媽家的娘家酒。小時候的小葵覺得家里的女人太辛苦了,難以想象自己以后過這樣的生活。不過長大后的小葵離開了村長,生活在別處。但是別處又有別處的煩惱 ,小葵有時不免想像留在家鄉的可能光景。
小葵終于要出發了,昨天小葵愛人早早去檢修車子了,小葵在家收拾行李。剛回到家的哥哥發來信息,他們在整理新家后門的路,二舅也在幫忙拌水泥,侄子侄女一邊跟著轉悠。小葵恨不得插上翅膀帶著孩子們飛回去。農村新屋入住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入伙儀式不能省略。選定吉時,大宴親朋。沒入伙是不好先住進去的。因為小葵沒回去,爸媽還沒確定入伙日期,所以小葵堂姐結婚就不好使用她家的新屋。這些年農村大變樣,小葵記憶中的老房子老巷弄全都面目全非,一棟棟小洋樓比肩拔地而起。青石板,鵝卵石小路全變成水泥馬路。小葵說不上這樣好還是不好,畢竟這里的生活現在是別人的了。但她自己感覺很難受。那時大家端碗到村中空地吃飯聊天曬太陽。現在只有晚上村里阿姨們在那跳廣場舞。小村在與時俱進,小葵卻把昔日的村莊裝進記憶。那些小洋樓過完年后大都人去樓空,等下一個年到了人們又像候鳥一樣飛回來。
小葵堂姐結婚,小葵趕不回去。為此特意打電話給堂姐表歉意和祝福。小葵看到堂哥朋友圈關于堂姐的結婚視頻,小葵立即轉發并寫上"祝堂姐新婚快樂!",眼尖的朋友秒回,"堂姐?是你早了還是你姐遲了……"小葵都忘了自己三十好幾,趕緊刪了重發,"祝堂姐結婚快樂!"。堂姐跟小葵同齡,堂姐是二婚。堂姐頭婚是個外地男子,扯了證沒有辦婚禮。那個男人不靠譜,沒有正經工作,拮據時手腳不干凈偷雞摸狗。可憐一個孩子三四歲上父母離婚。堂姐回江西老家又經人介紹認識現在的老公。視頻中堂姐穿著婚紗,臉上仍是她一貫的不形于色。小葵想象著堂姐提起婚紗跨過火盆。姐夫背起她走到婚車前。旁邊的伴娘許是打著紅傘急急伴在左右。也許還有位上了年紀的女人一路撒喜糖給附近來沾喜氣的人,這位就是媒婆了。
小葵小時候也很喜歡看人家結婚。敲鑼打鼓,熱熱鬧鬧,新娘穿著紅衣褲,撐著紅傘,羞紅著臉在伴娘的攙扶下伶俜的走著。她們出娘家門時被家長們叮囑一定要哭哦。有些個大咧咧新娘眉開眼笑,就要被旁人笑話的。 小葵小時候怎么都不明白,結婚難道不是好事?為什么要哭呢?真是搞不懂。小葵沒有求證過,但后來小葵大概明白,這種哭應該是對應父母心的。女兒出嫁時耳提面命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從此做他人婦再不是家里嬌滴滴女兒娃,不可任性傷和氣,好好愛護自己及家人……。可憐天下父母心,多說兩句淚成行!
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都是切于身的。過年,建房,婚嫁喪娶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時刻是尋常生活中的重要。那些看似繁雜的儀式里恰恰體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小葵小時候不理解的隨著年歲漸長,慢慢有了新的認識。她此刻能記得這么多美好,恰恰就是那些儀式給她的。那些喜怒哀樂,那些虔誠,那些認真都是真真實實的啊!現在很多儀式還在,可是人們腳步太匆匆,來不及虔誠,來不及認真,來不及去好好感受!
且悲且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