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這是我到北京的第二天。
一早醒來,就聽到外面就噼里啪啦的下著。提前定好的計劃,只能推遲了,直到吃罷午飯,雨才歇了。于是,和姐姐姐夫商量改去頤和園,因姐姐家距頤和園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
我們三個在路邊掃了小黃車,直奔我去了多次也不厭倦的一一頤和園。
雨后的空氣清新涼爽,拂面吹來,很是愜意舒服。頤和園距姐姐家只有兩站地遠,姐夫提出騎共享單車,十幾分鐘即到。這條路屬五環內,遠沒有鬧區的擁擠和繁雜,騎行在寬闊又潔凈的路上,有說有笑,不亦樂乎。快到的時候天變了臉,又稀稀啦啦掉起了雨點,掉就掉吧,我們的心情絲毫沒有被天氣所影響,依然興致勃勃。哈哈,我們打著傘,與頤和園來一次雨中相會。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又稱清漪園,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有東宮門、北宮門、南如意門、北如意門、新建宮門和西門,我們是從北宮門進去的,首先跳入眼簾的就是蘇州街,據歷史記載,蘇州街的建造是源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非常喜歡蘇州這個地方,故把江南水鄉的特色,融入到北方這個皇家園林里。行走在這里,置身于風景如畫的蘇州街,腦子里閃出乾隆皇帝帶著愛妃悠哉自得的漫步于此……
雨沒有停,還在下著,雨點時大時小。對于我來說,雨游頤和園也是難得的。從蘇州街往左拐,(我這人沒有方向感,只能用左右來標明方位了。)也就是萬壽山的后面,這里的古樹都有120多年的樹齡了,葳蕤且遒勁。樹腳下的草坪,像是織造師編織的地毯,平整光滑地鋪在一棵棵參天大樹的周圍。這里不是旅游團常到之處,再加上雨天,自然路靜人稀。但這里的景致并不遜色。聽姐夫講,慈禧太后當年上香祭拜就在琉璃塔這兒,外地游客極少知道。因為里面不對外開放,我們只能在外觀賞。距不遠處,就可看見塔聳立于古樹間。塔的上半部有多種顏色的琉璃瓦搭配的,在雨水的沖刷下,格外靚麗搶眼,雖然有些剝落,但不失其肅穆和華麗。
我們沿著這條路下去,就到了姐夫說的:帶你們去一個游客又少,景色又美的好地方。聽姐夫這么一說,我有點迫不及待了。雖然頤和園是我每次來京必去之處,遺憾的是從未徹底的逛完過,不是漏掉了這兒,就是漏掉了那兒。說笑的功夫,就到了姐夫所說之地一一諧趣園。
諧趣園位于頤和園的東北角,有單獨的宮門,整個園子以荷塘為中心,荷葉如蓋鋪滿水面,荷花朵朵粉嫩嬌羞、清新脫俗,似“出淤泥而不染”的妙齡少女。漫步在臨水的走廊,憑欄俯看,可見水中魚兒閑散自在的追逐著。這會兒雨下緊了,我們穿過被雨水沖刷的潔凈如玉的石板曲橋,前去小亭稍坐看雨,落在荷葉上的雨滴,似飛花碎玉般蹦跳著。荷塘四周的樓、亭、齋、榭、橋、樹,由一圈古香古色的走廊連接成了一個整體園子,自成一局,故有“園中之園”譽稱。站在園子的不同角度,會發現不同的風景。紅墻黃瓦,小橋流水,綠柳掩映,荷葉田田,處處彰現著皇家園林的奢華和靜美。我忍不住連連贊嘆。
戀戀不舍地走出諧趣園,從小道行至東宮門,再往前便是風景怡人的昆明湖了。
雨沒有停的意思,反而下更起勁了。
昆明湖岸邊的長廊里坐滿了避雨的人,長廊的梁上繪有八千多幅古典彩畫,因游人太多,不便仔細觀賞。和姐商量,干脆在長廊找一人少處,靜賞昆明湖。煙雨朦朧的昆明湖與晴天麗日的美麗截然不同,薄霧飄渺,如臨仙境。放眼望去,湖天一色,十七孔橋狀如長虹臥波于湖面,隱約可見遠處的游船飄飄然在湖中蕩漾著,那愜意的樣子讓人羨慕。猛然間,一幅“人在畫中游”的畫面霸占了我的思緒,我沉醉在了如詩如畫的景色之中……
天,一直下著,并且一直加大雨量,似擰開了的水籠頭,嘩嘩地流。雖意猶未盡,但也不可再遠游,無奈,只好原路返回。
我驚嘆,雨中的頤和園的確別具一番風味!姐笑著說,我們擇日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