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聽老公反復念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直不明白他嘀咕的啥,偶然看到《道德經》里的這句話,反復琢磨良久才明白過來。
老子《道德經》的的話是這么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這短短一句話,其實蘊含著無盡的妙處。
有人說,這句話如果徹悟的話,那都可以算得上得道之人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那這句話究竟怎么理解呢?
道,其實就是事物,萬事萬物;反,就是道的運行規律;弱,更有助于道的發揮。
反者道之動這五個字揭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事物永遠存在著對立的兩種屬性,這兩種屬性總是在向它的對立面轉化過程中,在臨界點返回,循環往復。
舉個例子,太陽光在夜晚最弱,經過黎明,清晨,上午,一點點變強,到中午到達最高峰,之后一點點變弱,由最弱變最強,然后又慢慢變弱,這樣循環往復。
同樣,人也是一樣。剛出生的嬰兒至柔至弱,到中年則至剛至強,之后到老年,又恢復到至柔至弱,這時又需要我們像保護孩子一樣的愛護了。
正因為反者道之動,所以我們要把握好一個"度"字,不必過分強求,豈不知,過猶不及,緊握的沙子更容易流逝。一旦事物發展到臨界點,就很容易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天下萬物自然生長,都有循環往復的規律,對可見的,有形的事物,我們易于感知,對于無形的事物,我們也要足夠重視。
比如一個國家極盛而衰,事業興旺擴張到極點就會走下坡路。
弱者道之用,道在柔弱的狀態下發揮作用。
這里的弱就是不強勢,不急躁,不冒進,有條不紊,不卑不亢,順其自然,只有在這種狀態下,道才可以更好的發揮作用。
反者道之動,任何事物,任何現象,任何狀態都不會永遠存在的,一切都是暫時的,都是在過程中的,我們所擁有的,只是當下的一瞬間而已。弱者道之用,我們不必苦苦強求,而應該看開,看淡一些,努力做事,不必強求結果,做就可以了,不必為結果糾結,坦然面對,欣然接受,不必為過去的事情悲傷。
所謂無和有,無,是不能辨別,無法感知的物質;有,是可以感知和辨別的物質。
有的物質實際存在,但你感知不到,也就是無;同樣的,有的物質表面上不存在,但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感知到,那也就是有了。
所以無并不是沒有,有也并非是真有。無何有是大道的兩種狀態,有既是無,無既是有,形態不同而已。所以老子說:有無相生。
看來這句話還真是極富辯證哲學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