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日更晨讀感悟進入第六天,開始微微感覺到一絲懈怠,平時寫的幾乎都是生活感悟,沒有固定內容,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絲毫感覺不到寫作的困惑,而晨讀感悟相當于命題行文,有時候對內容沒有太多的見解或感悟,撓頭抓腮思量半天也完不了稿,出現懈怠情緒也是必然的。
剽悍晨讀像預知了我的困惑似的,今天給我們總結了“從提筆就怕到什么都能寫”的寫作方法,讓我頓時如醍醐灌頂。文中總結出來六個寫作流程,分別是明確目標、讀者思維、頭腦風暴、組織內容、擬定初稿、修改成稿,當然這幾個流程順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及需要調整。
動筆之前,我們都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也就是說文章的大意基本都明確,但是有時寫著寫著會出現“跑偏”的情況。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目標不夠明確,沒有搞清楚自己為什么寫、怎么寫,更沒有想過寫文是想給讀者提供什么信息這個問題,也就是沒有讀者思維,所以很容易陷入自嗨式寫作誤區。寫到這里,我感覺到一絲惶恐,自己以往確實沒有明確的“讀者思維”,表達觀點時也許會有一點“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樣一種想法,但是很少能站在讀者的角度進行寫作。
文中提到的“頭腦風暴”,我覺得這個方法確實很管用,尤其是對于剛走上寫作這條的人,先把自己能想到的相關素材一股腦兒地寫出來,然后再根據自己行文的主題進行酌情刪減,剩下的就會是文章的核心內容。有時動筆前,只知道自己要表達的主要思想內容,對文章的布局卻不甚明了,于是我就把自己能想到的都寫下來,寫完以后往往就知道文章該如何開頭、如何布局了,初稿就這樣在刪刪減減中完成了。
初稿完成以后,我一般只是看個兩三遍就了事,因為再看也看不出點什么端倪。這時候,如果是簡書發布,就直接發上去了;如果是往公司網頁投稿,我會先放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等行文時候的思維渙散以后再看,可能更能“置身事外”一點。當然,當局者迷,文章最好是拿給別人修改,讓對方明確你的行文意圖,再根據你的意圖提出修改意見。
寫作,是很燒腦的事情,誰的文章都不是一氣呵成的,背后的搜集素材與反復修改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當感覺自己寫不下去的時候,尤其要想到這些,寫作是要積累的,想要“從提筆就怕到什么都能寫”,就必須不斷練筆,在寫作方法的利劍下不斷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