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灘從一個身無分文靠擺地攤賣水果為生的小癟三,混成了超過黃金榮的頭號人物,杜月笙發跡后,社會名流紛紛上門拜訪,杜公館每年的消費要花去200萬大洋,相當于現在的20億,比馬云有錢多了。這簡直就是屌絲逆襲的典范。那么,杜月笙到底靠拼什么上位的呢?拼爹?拼學歷?拼身份?還是拼身段?答案:都不是。
先談拼爹,杜月笙四歲就父母雙亡,先后由其繼母和舅父養育。他和現在的大多數留守兒童一樣,無人管,到處混日子的。拼爹無從談起。
再談拼學歷,杜月笙從小就沒讀幾天的書,學歷應該是今天的幼兒園大班水平。所以杜月笙一生都很崇拜知識分子,就連他的名字也是當年的學界泰斗章太炎給起的!杜月笙一輩子都讓人稱他為先生,而不是稱老大。
身份就更別提了,在杜月笙發跡之前,他只是在一個在街道擺地攤賣水果的小商販,整天被城管追的到處跑,還要經常被一些黑社會索要保護費。境況之差可想而知。
那杜月笙是不是身懷絕技,武林大俠呢?現實中的杜月笙身材瘦小,給人感覺弱不禁風,所以這身段更沒得拼!
那么,杜月笙到底靠著什么上位,又靠什么成為上海灘老大的呢?也許下面這個例子能說明問題!
杜月笙第一次亮相幫黃金榮的夫人追回被劫的煙土時,黃夫人對他進行了豪爽的打賞,但杜月笙將這些賞錢沒有存余額寶,也沒有自己胡吃海喝揮霍掉,而是拿去分給了曾經和他一起吃苦混日子的小兄弟。作為一個長期處于底層社會缺錢花的人來說,這一點非常難得。杜月笙的這一舉動,才有了后來有一幫人死心塌地的跟他干。
杜月笙自己有句名言:要想別人幫你,必須滿足別人的需求。在平時,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人經常會請大家吃飯,出手闊綽發紅包,卻越掙越多。而另外一部分人吝嗇小氣,但錢經常不夠用。這些出手闊綽的人,花出去的是小錢,收獲的卻是人脈和資訊。而人脈和資訊恰恰是立足社會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
有個笑話是這么講的,如果一個很久不和你聯系的人,突然有一天聯系你,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找你借錢,第二種就是開淘寶店了!這雖然是個笑話,但確實能說明一部分問題,就是有的人平時根本對你無視,只有需要幫忙的時候才會聯系你。還有的人總是帶著占便宜的心態,只要占到就是賺到,管他什么情誼。更有一部分人,你好心幫了他,根本不懂感恩,到頭來還反咬一口。這些人的路是路越走越窄,直到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聰明的做法就是杜月笙這樣,有錢大家一起分享,別人幫介紹業務一定給別人好處,大家才會不斷的去幫你,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你的路才會越走越寬,到最后不想賺錢都難。
當然,杜月笙身上還有很多我們學習的地方,后期再談!
武一山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