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在1980年初版對的《世界衛生針灸專刊》中提出了43種針灸適應癥
其中包含了許多如呼吸道、眼科、消化科、口腔科、胃腸道及神經肌肉問題的治療
一、呼吸道疾病?包括急性鼻竇炎、急性鼻炎、感冒及急性扁桃腺炎
二、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急性氣管炎及支氣管氣喘(對兒童和單純性患者效果最好)兩種適應癥。
三、眼科疾病?包括急性結膜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近視(兒童)及單純性白內障等四種適應癥。
四、口腔科疾病?包括牙痛、拔牙后疼痛、牙齦炎及急慢性咽炎等四種適應癥。
五、胃腸性疾病?包括食道及賁門痙攣、呃逆、胃下垂、急慢性十二指腸潰瘍(緩解痛)、單純性急性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腸燥激癥、急慢性結腸炎、急性菌痢、便秘、腹瀉及腸麻痹等十二種適應癥。
六、神經肌肉骨骼疾病?包括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早期、中風后的輕度癱瘓、周圍性神經疾患、小兒脊髓灰白質炎后遺癥(早期如在六個月內)、美尼爾氏綜合癥、神經性膀胱功能失調、遺尿、肋間神經痛、頸臂綜合癥、肩凝癥(五十肩)、網球肘、坐骨神經痛、腰痛及關節炎等十七種適應癥。
在1980年WHO頒布的針灸治療可以見到基本上以鎮痛為主的神經肌肉骨骼疾病,約占百分之四十,也就是說早期仍然比較集中在針灸的鎮痛效果上,但在臨床上,針灸對于循環系統的血壓調整;腎臟泌尿系統的尿失禁與尿潴留;婦產科的月經不調、產后缺乳、滯產、胎位不正等等,均有顯著的療效,在許多醫學期刊學報里,都有專題報導。
因此,針灸治療病癥,并不能局限于WHO?公布的適應癥中。隨后在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針灸臨床研究報告的回顧與分析》的第三部分詳細分析了針灸治療病癥的范圍及療效,具體如下:
已通過臨床對照試驗,證明針灸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疾病、癥狀有:
放療和/或化療的不良反應、過敏性鼻炎(包括花粉病)、膽絞痛、抑郁癥(包括抑郁性神經癥和中風后的抑郁癥)
急性細菌性痢疾、原發性痛經、急性胃脘痛(消化性潰瘍、急性和慢性胃炎、胃痙攣)、面部疼痛(包括顱頜功能紊亂)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低血壓、引產、膝關節疼痛、腰痛、妊娠嘔吐、惡心和嘔吐
頸部疼痛、口腔疼痛(包括牙齒疼痛和顳頜關節功能障礙)、肩周炎、術后疼痛
腎絞痛、類風濕關節炎、坐骨神經痛、扭傷、撞擊、網球肘
由此可以見針灸的飲用開始到一些臨床的內科疾病方便,主要針對一些消化道及婦科系統疾病的治療及預防,并且在臨床也獲得較好的療效。而此類型的治療目前在臨床上也是很廣泛的被使用,但是許多人依舊將針灸的治療停留在所謂的止痛治療。
其實針灸治療是一項非常值得推崇的預防醫學,在人體尚未出現任何不適之前,針灸的治療不僅僅可以維持人體的基本代謝,還可以起到調動免疫、增加個人細胞活性的效果,并非只是在得病后才可以做的項目,希望針灸的原理及適應癥能夠更為廣泛的被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