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行一善”指導理念
“善”是代表陽,所以我們中國講修養“為善最樂”,那不是理論,是一個實際的事。人真正做了善事,會非常快樂。快樂不是高興,高興還不算快樂。因為“善”的思想代表陽,所以做善事,是陽機發動,陽氣就充滿,生機就充滿。做壞事,憂愁苦怒代表陰,所以人在憂愁苦怒之中,或做惡事做得越多,陰氣越來越重。普通一個看相的也看得出來。——《莊子諵譁》
隨便毀壞哪一點凈戒,隨便毀壞任何一點善行,就會使你昏沉。善的心理行為與生理有很大的關系,為什么古今中外一切宗教都贊欽善行呢?善能生陽,陽氣就來了,所以為善最樂。這不只是教育上的話,因為陽氣來了人也會快樂,如果都是陰氣,就煩惱憂慮了。陰者就是五陰、五蓋,所以任隨哪一種善行被破壞,都容易落入昏沉,頭腦就昏聵了。譬如殺了人的,最后都被抓住了,因他東逃西逃,頭腦昏聵就被抓住了。因果也是這個道理。——《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
人死后如要往生天界,非修功德善行不可;嚴格來講,善行與禪定有關系。道家的觀念以為善能生陽,惡能生陰。單以禪定來說,四禪八定就是由人升到天道的必經之路,三界天人表上已列得很清楚了。修定修到初禪,再配合十善業,可以升到某種天道,二禪以上亦然。凡夫與外道,除了真正禪天的中心無法進去以外,嚴格講起來,三界之中凡夫都能去得,都能往生。升天不一定靠禪定,升到天界的外圍邊區,是靠善心與德行。所以善人必定升天,不過很可能升在天的外圍,外道也一樣。因為一切外道與正道,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勸人向善,如果勸人為惡,那叫魔道,就不談了。這里講四禪,為何只拿禪定來標榜,不拿善事作標榜呢?因為凡是人真心為善的,多半就是凡夫禪,心境上一定比較清凈。照中國文化來講,善心生陽;邪念是陰的,所以煩惱就來了。天人境界只拿禪定來比方,包括了善,而有些經典講善道升天時,就不提禪定。前天有個同學筆記上寫:“法喜充滿,喜也是妄念,是大妄念,大結使。既然是妄念,佛法為什么提倡喜呢?”因為喜的另一面,是陰的一面,就是煩惱。喜是陽面,有喜則陽氣生。善能生陽,所以佛法的道理,取陽面的善念。總算有個同學提得出來這種問題。 喜樂也是妄念,不過喜樂是陽面,是善念之所生,善也是念,所以四禪八定的境界也是念。只要到達徹底的舍念清凈——四禪,才算擺脫了念。*****不論怎么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什么叫善行?以道家標準,一個人危急了,瀕臨死亡邊緣時,把他救出來,起死回生,這樣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這個為標準,要滿三千善行,數千功德,才夠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樣,佛家要求我們起心動念,內在的思想行為要轉變。但據我所知,一個個的心行都沒有絲毫動搖,太可怕了。為什么不能證果?是自己心理的結沒有打開,八十八結使的結,根深蒂固。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老實說,一個人真做了一件善行,這一天盤個腿打坐看看,馬上就不同,氣脈馬上就不一樣,心境馬上就擴大了,這個是絕對不能欺騙自己的事。不要說真正善的行為,或內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解決了一點,那個境界就不同一點。所以我們坐起來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為什么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貪瞋癡慢疑當中,一定有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這是阿賴耶識的問題,不是第六意識的事情。如果沒有檢查這個,光是打打坐求一點空,求一點功夫,沒有用的,奉勸你不要學道,你會把自己給害了的。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別注意,這也只是說行,還沒有講愿。至于發起救人救世之愿,能有一點行為為別人著想,處處能犧牲自己的人,在我看來,沒有一個做得到,一點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證果,決無此事。——《如何修證佛法》
魔也好,鬼也好,都是怕善人的,做了善事,你的陽剛之氣就大了。我有個老朋友,專去傳說中鬧鬼的地方,甚至還燒香請鬼現身給他看一看,可是這一輩子就沒碰見過鬼。因為他的陽氣太強,是常常行善之故。你行惡,陰氣就重,那魔就會被你所吸引。一個不打牌的人會有人常來兜他打牌嗎?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在找趣味相投的。*****中國有句老話:“為善最樂”,這是真的,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純粹勸人的話。你可以就這個行為體會一下,我自己的體驗是如此,你真做了一件善事,幫了人家解決了一件大事,那真舒服。這個道理是什么?善行是喜的,惡行是憂的。喜的東西是陽性的,憂愁的東西是陰性的。真做了好事,不只是精神上會感到非常愉快,身體都會舒服的。就有那么大的功效。所以我常說學佛的人還不如學童子軍,童子軍的教育要日行一善,善行不論大小。可是學佛的人恐怕十天都做不到一善,盡管滿口佛話,人家碰他一下就氣死了。——《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所以啊,應該發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夠脫離無邊的苦海,露出真如本來的清凈光明,“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如。”所以叫作客塵,這是中國文學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體,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塵,靠修行才能把主體顯示出來。為什么一定要加工修善的,加工修壞的不可以嗎?都是加工嘛!既然加工,用刀細切是功,拿斧頭來亂砍也是功,為什么非要修一切善呢?那變成教條了嘛!硬性的規定,其理由沒有說出來,何以修一切善會有這個加持修行的功能?譬如我們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樂”。“行善最樂”四個字,大家都知道,平常看了這四個字,大家不大在意,因為把它看成是一個傳統式的教條條文,把它當做鼓勵人家的話。其實不是的,人的心理非常怪,我們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理會不安、不快樂,內心不對勁,這個不安不對勁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慢慢臉色神氣都會變壞,精神弄走樣了。假使你真正無條件絕對地行善,幫助人家,有利于人家,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樂。那個快樂,不是道理上講得出來的。所以,善的行為在中國醫學上,或依陰陽家來說,是屬于陽的光輝的一面,是開發性的,而惡的行為屬于陰性的,它是收縮的、緊張的,會使自己起恐懼感、痛苦感。那么,這個善惡的行為在心理上的差別影響,心理的狀況又影響了自己的生理,有這樣的嚴重性。因此,真正修一切善,救助眾生,人性的光輝自然發生,智慧便逐漸發起來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開展,甚至立刻就變。這就說明了一種唯心的功能,在善惡差別的作為上,它的作用是有這樣大。這個力量只能拿物理的道理作比方,而沒有辦法用物理學的方法去作說明。因為心的道理的微妙,不是觀察物性那類方法所能界定的。這可由你自己去測驗看,做一件真正的善事,自己內心有講不出來的舒服,那一天覺也睡得特別地好,特別痛快。因此如果這樣累積善行下去,那個自性的光明,你不要打坐,不要盤腿,都出來了。盤腿打坐修禪定是消極的行為,不敢去為惡而已,還少積極的善行。所以,菩薩道是積極地行善,你不要打坐,禪定境界一樣地到達喔!而且到達得很快。——《宗鏡錄略講》
二、老古寄語
古國治老師:
“日行一善”就是實踐南懷瑾先生“學佛先要把人做好”的理念。
為別人考慮著想就是善。很多人因日行一善而改變了與孩子的關系,夫妻關系,與父母的關系,朋友關系,增加彼此的幸福感。? ?
回應很重要,這是人性的需求。
行善的關鍵在一念之轉。 突破自己,必有痛苦。
媽媽們不止照應孩子,還要照應到公公婆婆,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群里的人,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的精神,所以觀音菩薩現女身相。
轉發也是日行一善。日行一善很簡單,只要動一下你的指頭就行了。因為你動一下指頭,可能有人改變他的一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善。
行善就是被動與主動之分。
日行一善是覺察貪嗔癡慢疑的好機會。又好又快的成長和突破。 念頭即起即滅,發覺是惡念,不跟隨就是了嘛!配合修定修善,須要時間的。讓自己的習氣軟化薄化淡化,須要時間,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以前南老說過:行善還要有福報才行,沒福報還沒機會行善,所以要好好感謝這些人。很多不學佛的都比我們強。學了佛,往往容易懶,容易傲慢!沒有別人,自己成就不了。別人是我們的道場,我們的土壤。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心心念念在別人即是念佛。
三、加入我們
1. 日行一善的愿景口號:
讓生活更美好,從自己做起。不斷開發自己未生的善,也開發別人的善。行善,就是為別人著想,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
2. 日行一善的實踐理念:
關愛 愿我學會付出,給予,多給別人溫暖,讓我少一點貪愛。
尊重 愿我學會謙卑,平等,多替別人考慮,讓我少一點傲慢。
瞭解 愿我學會觀察,傾聽,多懂別人心理,讓我少一點愚昧。
贊賞 愿我學會樂觀,喜悅,多看別人優點,讓我少一點嫉恨。
接納 愿我學會允許,寬廣,多給別人機會,讓我少一點恐懼
3. “日行一善 ”為何要入群?
全國各地“日行一善”朋友群是互相學習、互相督促、互相鼓勵的平臺,可在群里學到更多行善的方式,可看到別人難行能行而激勵自己,可在群里收到鼓勵而增加對自己的信心。
4.為什么要每天寫“日行一善”日記?
(1)、透過每天寫行善日記,才會把行善放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才能改變自己,突破自我,不然人都有慣性,習慣在過去的惡習圈打轉。
(2)、每天寫行善日記,才會不斷開發自己未生的善。
(3)、每天寫行善日記才會發現自己過去的惡念,才能轉化惡念,同時讓善念善行生根,深深植入我們的心中,變成自然而不費力。透過入群,每天寫行善日記,給自己壓力,才能突破自我,改變自己。
5.為什么第十天要寫“日行一善”的總結報告?
經過十天寫行善日記之后,感受到自己確實受益了,也希望身邊的朋友能夠受益,為下一步自己建群做準備,把“日行一善”傳遞下去,把行善的種子撒出去,讓中國各地開滿行善的花朵,讓每個人的生活更美好。
6.為什么“日行一善”群要限制人數?
因為這是互相學習的平臺,要看群里其他朋友的日記,而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無法看太多的日記,為了更好的學習,不得已只有限制人數了。
7.為什么要選出這十天群里最欣賞最佩服的人?
“日行一善”是互相學習的平臺,不止學習如何行善,也因此讓自己學會欣賞人性的善良、堅忍、積極向上等美德,也讓自己變得謙虛、合群。
歡迎加入”三人行? 眾人行”群:
人數:18——20人;
群規:入群后每日交善行日記一篇,字數長短不限,有特殊情況可請假或補交;
微信號:1862308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