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指的是學問,并非看書也不是上學。學問體現在做人做事上,簡單來說就是做人好,做事對。這跟一個人是學歷高低、是否認識字、是不是博古通今沒有任何的關系。
學歷高、認識字、知道的東西多,只能說明你有知識,比較淵博,但淵博到有學問還查了一大步。因為大學教授,也有很多的叫獸,因為大學畢業生也有很多的書呆子,干不了事或者投機干壞事。但村里沒有多少文化的老太太老爺爺,卻能成為村里的權威,能解決很多疑難糾紛。不是因為他學歷高,而是因為他學問好,做事公正,做人厚道等等。
以前村里邊誰家孩子考上大學了,家里人會非常地驕傲,因為那是萬里挑一的,意味著鯉魚躍龍門了,算是個知識分子了,但是現在家里有大學生已經成了基本配置,比較平淡,除非是特別好的大學。
有了大學文憑本身應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這背后卻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大學生只是掌握了很多的知識,沒有了學問,做人做事總是出問題,不會很好的處理,要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的鍛煉,經歷社會的毒打,才會漸漸地融入進去。
概念很重要,如果把“學”僅僅定義在了看書學習之上,那就太狹隘了,做人做事都是學,所以時時刻刻都可學。
既然學問是體現在了做人做事之上,那就說明任何時候,都可以運用自己的學問,因為我們無非就是做事和跟人打交道,而人人事事都是學問,處處是學問,時時刻刻學之用之,悟到了,用上了,就會很開心。
自己剛學到一個東西,正好這個東西幫助到了我,或者幫助到了別人,正好用上了,那是最開心的。所以,學而時習之,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