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某書友會上聽到幾個書友分享是如何用30分鐘時間來閱讀一本書的,分享閱讀的書籍有《共享經濟》、《影響力》。這兩本書自己都有涉獵,但卻無論如何也做不到30分鐘閱讀完。
移動端盛行之后,隨著對社交工具的依賴性,“碎片化閱讀”一度成為很多人獲取知識的方式。通過不同社交工具的入口,我們接觸的知識越來越多,只要愿意學習,對某一行業都會有所涉獵。當再拿起相關的紙質書籍時,常常會有一種“里面的知識我都懂”的感覺,進而會產生一種沒什么可讀的想法。然后利用30分鐘的時間隨便翻翻這本書,再通過思維導圖做一個梳理,就認為自己讀完了這本書。我個人不是很贊同這種做法,這恰恰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浮躁。互聯網帶動的快速發展,對我們每個人的學習能力都提出了挑戰。
我們需要很強的輸出,所以要不斷的輸入,但輸入靠的不應該是打營養液的快速方式,而應該依靠每天汲取的陽光和自然中的能量進而光合作用自身產生的營養。快速閱讀的閱讀方式只適合在你讀完書之后,應用知識時,而不是汲取知識時。
以《共享經濟》這本書為例。僅依靠平常的碎片化閱讀也會知道這本書大概講述的內容,無非就是共享經濟會是未來的新的經濟模式。閑置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一定會是未來的大方向。Uber、滴滴、Airbnb等獨角獸公司的成功無不預示著共享經濟的能量。即使我們不去閱讀這本書,稍微對互聯網有關注的都會有這個察覺。你利用30分鐘的時間通過思維導圖能夠把書籍里面的內容整理出來,最后看到的無非也就是作者在書中從哪幾個方向講述了共享經濟的到來,舉了哪幾家公司作為案例,以至于他后期的大致走向是什么,還有哪些方向可以通過共享來進行顛覆。
30分鐘在我自己看來,最多就夠你從目錄里面去篩選這些知識出來,讓你對這本書籍有個大概的理解,知曉主題內容。讓你在朋友面前聊起這本書時能夠插上話。讀書和朋友產生共同語言,只是我們讀書的目的之一,我們更多的時候是要從書中汲取知識然后化為已有,并運用到我們自己的事業當中。我個人感覺這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而不是拿來炫耀說我用了多長時間讀完了一本書。
每本書在出版時,對文字都有考究,出書的作者也并不是拿來湊字的,書中的每個案例的引入以及描述我相信作者都是有其道理的。在讀商業類書籍和歷史類書籍時,我想我們應該要多花一點時間。因為他們是有營養和價值的,不像現在年輕作者的睡前故事類書籍或者某貴人的感情類書籍。
我在閱讀鮑勃.迪倫的27首詩,如果只讀文字,我用了不到15分鐘的時間。每首詩不是特別長,從文字數量的角度考慮,讀起來很快。但當你用心讀進去時,會發現讀一首詩可能就要用15分鐘時間。
好的事物是需要等待的,好的書也是需要細嚼慢咽的。你花30分鐘讀完一本書,和花3個小時讀完一本書,收獲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你有其它的兩個半小時來對書中的每個案例或者措辭,來做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