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把自己看作協作者

入口

今天參加恭明中心的協作與教學工作坊,有一個有意思的討論。在這場以『小組學習』為主題的協作工作坊中,有位老師提出這樣一個議題:

如何將一個教學主題有效地拆解、設計為一個個子學習情境?

基于她所提出的議題,大家給出了各種"拆解"的辦法:將教學目標分段、以每個階段的產出為激勵、讓學生對下階段有期待,等等。可是我們很快就發現了:

關鍵并不在于怎么"拆解",而是在于沒有效果的困境,在于如何讓它"有效"。

打個比方,一位熱情的烘培師傅盛情邀請你品嘗他精心制作的蛋糕。重點不在于如何切分蛋糕、是豎著來還是橫著來,而是在于如何讓每塊蛋糕吃下去,大家覺得"好吃好吃、想要再來一塊!"更好的是,蛋糕還為你的身體提供有益的營養。

這位老師進一步解釋:小組合作式學習一開始讓人覺得體驗新奇, 但幾次三番下來,特別是課時進行到后面,又下"分組工作"的指令,他們的反應就是:Oh No !又來~為了小組而小組,為何?大家都不知道,最后還是變成了花哨的裝飾,甚至學生眼里的累贅。

我們來學習協作,也是抱著探索"如何更有效教學"的期待而來。

即便是一個第一次體驗協作現場的人(就是我),當ta去回顧的時候,就很明顯會發現:開放、多元、共創、創新這類字眼,頻頻出現在每個人的表達中。既然協作的內核離不了"開放"二字,為什么老師的課堂要把最重要的參與者——學生——摒斥在外呢?老師靈光一閃:我是否可以將每學期里的幾個課時開放出來,交付給學生們去設計教案去講?甚至,在這門課的大框架內,學生可以提出他們想學的子命題,包了部分的小目標?我們紛紛覺得,這確是個值得嘗試的"賦權行為"。

在一門課的框架之內,學生的興趣點、或者說"想學的東西",很可能溢出教師的經驗和學識疆界。那么老師就需要去裁剪、去控制嗎?

試著將老師比喻成一個平臺,一個協作者角色的教師是會開放API接口的:ta仰賴于專業訓練和素養,能夠提供開發標準、資源支持、品質把控;而學生,大可發想各種應用的創意,借助接口獲得支持。

如果一個老師如APP Store一般開放,學生的學習就更有機會像APP應用開發那樣,百花齊放,更加自主、更加有效。當老師把自己看作『協作者』,ta就不必是一個全知全能的角色,而是混在學生們中間,力求在支持度、開放性、品控&評估上精進,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的營造者。

1193106736.jpg
討論記錄.jpg
小組合作的行動計劃.jpg

豆漿

2016.7.2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