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最近好些人微信給我留言,往往都被我疏忽了——反射弧拉到半天甚至一兩天后才發現,一邊很難為情地給人回電話,一邊很無奈。
清理了好幾次,但今天看,微信通訊錄還是升到了1702人。
準確地說,隨著人群數量的積累,特別是之前做微商的開始刷屏,微信朋友圈已經不是那么讓人愉快了。甚至還影響到了正常的人際交往。
首先,我很早就面臨過很尷尬的事情。
比如同事間發了朋友圈,大家都互動挺好的,點個贊,留個言,很親切很友好;但你,十天難得一見來點個贊,你怎么這么不合群啊,怎么如此孤傲高冷啊!
寶寶們,真的是冤枉啊,我沒看見啊,你發的朋友圈早被我的“貴圈友”刷到外婆家去了呀!
咱們工作日天天見行嗎?當然,現實反饋是:不行——
社交工具是多重要的人情往來呀!你怎么能搞特殊化呢?你在我們眼中就是不合群的。
現在,盡管定期清理——
因為幾乎不加陌生人,能加了微信的,多少是有過一點交集的人。
我自以為是地覺得刪人是很得罪人的事,除了做微商的、賣我沒需要的產品的,實在沒多少是可以清理的——最多也就選擇了屏蔽。
但其他的信息依然還是很多呀。一天就選個時間定期看嘍。不小心沒看到,還是會得罪了人。
朋友圈,我還是發得挺勤的——
當作每天生活的記憶勾,哪天我忘記今天干了什么時,或者想用什么素材時,看自己發的朋友圈大致就想起來了,沒怎么在乎過別人說你怎么經常刷屏啊,你生活一定過得很空虛之類的。
『二』
我知道這很不公平,我發得挺多,但看得其實不多,為了讓自己不被微信干擾,會定期才會瀏覽一下朋友圈。給自己規定最多只能刷到十屏,在這十屏內點贊。
我也覺得我這人真的是非常高冷啊。
我覺得我的朋友圈淪陷了。更準確地說:我早就被我的微信朋友圈給淪陷了。
我們真的需要這么龐大的朋友圈嗎?
我很清楚地記得當通訊錄里超過500人時,我就有了煩躁和焦慮。這些堂而皇之的數量,到底多少是有效的,多少是無效的?
『三』
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鄧巴提出了一個“鄧巴數字”,也就是150定律,意思是:“我們的社交圈與十幾萬年前沒什么區別,個體能夠認識、信任,并在情感上依賴的人數不會超過150個。”
之所以是150,是因為人的大腦容量有限,無法承載更多。
羅賓鄧巴之前做了一個挺無厘頭的研究——研究英國人寄圣誕賀卡的習慣。
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因為寄賀卡可以衡量人的社交關系。
寄賀卡這種看起來是小事的事情無疑是一種人脈投資:你必須知道對方地址,去買卡,得寫上祝福,買郵票,耗時耗精力。
結果他發現了這樣一個數字:以一個人寄出的全部卡片為例,所有收到賀卡的家庭人口總和平均為153.5人,也就是150人左右。
『四』
微信朋友圈看起來積聚了這么成百上千的數字化的朋友。但始終還是沒法去超越人際關系的特質。
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有一些東西的特質始終還是很傳統的。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見面三分情,線下交流過的始終會讓人覺得更為可靠。當然,因為共同愛好而成的朋友例外——畢竟愛好比較長久性。
既然已經搞事情了。還是得比較藝術地去對待貴圈友。
其實,特別理解那些覺得我高冷的各種朋友和同事們。每個人都被關注的需求,也有互動的需求,你跟我互動一下,至少可以看出你在關注我、在乎我。
一旦不去互動,冷淡、陌生是必然的事情——
沒見你來跟我們互動,那樣子看起來是挺不合群的呀。我干嘛要覺得你一個不跟我保持互動的人不高冷呀?至少,你這樣不理人情世故,你在我朋友圈里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呀~
換位過來想想,特別能理解。
還有,你以為貴圈里跟你關系好的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不妨做件事情看看好了。支持你的往往是已經經過時間驗證過的朋友,或是你以為沒那么好的朋友,而那些你以為經常相處的,有付出的,已經是朋友的朋友不見得真的會來支持你的。
真的是這樣。心理活動是怎么樣的,誰的心理誰知道。
存在即現實,一切遵從規律和法。倒是見怪而不怪。
『五』
此外,就像羅賓鄧巴說的,一個人的腦容量有限。工作切換、環境切換。圈子也就自然而然會有所更替。一些人來,一些人走,才是正常的換血過程。
你要是很希望跟某人繼續做朋友,排除那種可以經常一個電話出來小聚交心的關系。如果還想要延續,基本只能借助事緣,要么扯一些業務合作來往,要么就一起做點小事情。
沒有這些做鏈接,很抱歉,你不來我不往,時間久了,關系也就淡了,緣來緣去隨緣酬,強求不來。
所以,朋友圈中,之前經常互動的,后來又漸漸沒了互動的,多多少少都會有。一轉身,咫尺天涯的也大有人在。
往往你以為你的朋友圈是你的朋友圈的時候,你的朋友圈已經不是你的朋友圈了!
新的圈子進來,舊的圈子出去,一切遵從規律和法。
『六』
真是處處學問呀——活到老學到老——既然有微信這個產品在,就像管理情緒、管理時間一樣,還是得費些心思去管管這些圈友們。
生活里的朋友還在,事業里的朋友還在,那些相互帶來好的影響的朋友還在,美好的新朋友還在……
能寄出150張賀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