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日子,是凌亂的。
接了新的教學班,一切都在新的適應中,工作非一般的瑣碎忙亂可言。又因天氣突變,身體受涼,腸胃舊疾復發,通宵往返廁所臥房數十次,失眠輾轉,百般難受,白天亦只能強忍,煎熬著過。
問醫求藥,腸胃好轉,仍覺每日筋疲力盡。挨到沙發,身體直往下沉,瞌睡蟲也爬上來了。球友們約球,盡數推掉。本已進入狀態的小說,再次斷更,且連開電腦的勁都提不起。筆友群因缺交作業,數周受罰發紅包。
如此半月有余。
再讀艷子姐寫的與友人品茶談詩,湖邊賞月看景的文章,慨嘆人生何時得以舒展?疲憊時,偶看丫頭的視頻,聊以慰藉。
九月,斷斷續續讀完了汪曾祺先生的《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汪老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父親多才多藝,會拳腳、愛音樂、寫字、畫畫,還會用最好的材料給孩子做花燈和風箏,陪孩子玩。
汪老曾說:‘我的童年很美。”受童年影響,汪老興趣廣泛,活得灑脫而有詩意,對自己的孩子也是一路傾心陪伴。
本書主要圍繞家和生活展開,分四輯:
第一部分是“家人閑坐,燈火可親”。從家庭成員和往事談起,捕捉小小的家庭在浮沉的歲月里萌生出的愛與溫暖。
第二部分是“自得其樂,隨遇而安”。汪老從胡同見聞入手,描摹了市井街頭那些可愛的形形色色的人們。這些人、事,那些“活莊子”,告訴我們無論怎樣的歲月,都要保持樂觀的平常心,自得其樂。
第三部分是“湯和天氣好”。回憶了西南聯大求學時看到的茶館茶藝,也寫北京的蟲魚花鳥,四季時令,陰晴雨雪。將生命融入了大自然的角角落落,天地萬物都可親可愛。
第四部分是“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間”。汪老先生是資深“吃貨”,每到一個地方,最逛的地方與眾不同。他說:“到一個新地方,友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汪老很能干,為家人做各種美食,也做美食招待一些作家朋友。他將各種美食小吃描述得有色有味,他似乎在告訴我們,來人間一遭,要有好心情,也要有好身體,終不能辜負了這人間煙火味。
書的最后,是汪氏三兄妹寫的關于汪老的回憶性文章。雖然這幾篇是汪老先生的女兒們所寫,但文章一樣生動感人。透過兒女們的視角,汪老先生的形象更為豐滿,更有血有肉。尤其寫汪老離開人世的那一刻,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什么時候,你能與一個老人待一個下午,饒有興趣地聽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說明你已經成熟。”有位作家這樣說過。
透過本書,可以一窺汪老先生歷經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他樂觀、豁達、智慧、寬厚,全然沒有名家作派,和兒女們“沒大沒小”,得到了妻兒們、朋友們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愛戴。
汪老的一生,苦難與輝煌并存。而彈指一揮的人生,其實與精彩和不精彩也并無多大關系,重要的是找到那種“美而幸福的活法”。
我們都像是在深谷高峽中奔流萬里的江水,最終會匯入平靜深沉的大海。在奔涌的過程中,我們要懷揣著詩意,努力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人生奔波幾何!為別人活著,也為自己活著。舞臺上的聚光燈,終不抵家里一簇燈火。家人圍坐,有說有笑,才是最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