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朝之后,中國詞作可謂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納蘭性德的出現將整個清朝的詞壇拔高一籌。
康熙賞識的他的才華將他帶在身邊,可惜納蘭性德英年早逝。
康熙喜愛文學藝術,乾隆也不例外,他身邊也有個紀曉嵐。
紀曉嵐才華出眾,思維敏捷,當過禮部尚書。
多次在緊要關頭憑借聰明才智化險為夷。
歷史上關于紀曉嵐和乾隆的趣事很多,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其中的一樁。
1790年的夏天,這是乾隆在任的倒數第六年。
這一年的夏天天氣炎熱,正是雨季一反常態的不見雨。
天下大旱,沒有水種植的水稻還有其他的農作物都無法存活,民間陷入恐慌。
這樣下去來年將顆粒無收,不知道多少人到時候會流離失所、易子相食。
但是古代沒有人工降雨的技術,碰到干旱的年代,乾隆也沒有什么好辦法。
能做的就是開壇祭祀向上天求雨。
選定好一個日子后,乾隆帶著朝中的大臣前往天壇祭祀。
祭祀在古代是十分莊重的事情,被當做國家大事來看待。
以前的時候皇帝登基后還會在泰山封禪,舉行祭祀儀式。
包括后世的君王登基后,也會到華夏先祖黃帝的墓前舉行祭祀儀式。
一番復雜的流程走下來后,到了禮部尚書宣讀禱文。
大家都知道乾隆有個愛好就是賣弄文采,喜歡自己撰寫禱文。
他遞給紀曉嵐一張紙,紀曉嵐以為是皇帝準備的禱文,結果打開發現是一張白紙。
上面什么都沒寫,紀曉嵐當場就出了一身冷汗,如果宣讀不出來要出大事。
此時的紀曉嵐腦袋飛速運轉,端起白紙擺好姿態,心中已經有數了。
他只說了一句話“帝曰:咨爾龍,歲大旱,用汝行甘雨,汝其往,欽哉!”
簡單的一句話,卻讓在場所有人嘆服,乾隆更是大樂。
這句話采用了《書經》中的句子。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告知龍王,今年天下大旱,請你行云布雨,趕緊去。
而起因只是因為乾隆喜愛賣弄文采,加之想親自撰文以表示誠意。
結果臨近祭天的時候發現才思枯竭,沉吟許久無法下筆。
他忽然想到了紀曉嵐,這個難題交給他去解決就行了。
紀曉嵐果然沒有讓他失望。
如果和珅是靠自己的辦事能力得到乾隆的看重。
那么紀曉嵐就是憑借出色的文采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