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出了一個挺有意思的事兒。
某大爺上車,無座,大爺發現愛心專座上坐了個孩子,然后走過去讓孩子讓座,孩子沒理他,然后……然后這位兇猛的大爺把孩子拎起來,放到一邊,自己坐在了上面。
我去,孩子媽媽一看不樂意了,說我孩子生病,坐的好好的,你這是干啥。然后這位兇猛大爺很直接的表示,生病了?有證明嗎?孩子就應該給老人讓座!
證明……生個病,也要證明嗎?然后孩子媽媽怒了,說:“你說你是老人,你有證明嗎?”
這位機智的媽媽,給你點個贊先。
本來就是一個座位的事兒,結果讓這位大爺玩出了花樣……
真的,這位大爺,要是今天坐在愛心座位上的是我這樣一個一百幾十斤的大漢,可能你會客氣一些吧。也許,周圍看不過去的乘車群眾里,也許有這樣一個壯漢,他同樣坐在愛心專座上,卻“僥幸”沒有成為您鷹爪功的目標。
大爺,您那句小孩就應該給老人讓座,說的沒毛病,但是不是這樣用的好嗎?
現在全社會都在提倡傳統文化,尊老愛幼,這是文化潮流所向。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尊老愛幼”,在公交車上遇到老人應該主動讓座,這樣才是有禮貌的好孩子。我這樣做過很多次,主動幫助老人的感覺還是很好的。但是被迫“幫助”老人的感覺,還是挺不好的。
坐公交時沒注意身邊坐著老人,被老人數落過,我很迷茫,坐火車時刷到下鋪沒有主動和旁邊老人換,被老人數落過,我很困惑。最后呢,我座位也讓了,鋪位也換了,然后還讓老人覺得免費給我上了一次尊老愛幼教育課,澄清了社會風氣,我也是醉了。
后來和朋友聊天的時候,發現他們或多或少的也遇到過這種事,遇上的時候,總覺得哪里不對,卻有苦說不出。
直到有一次看書,孟子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大概意思就是君主善待臣下,臣下就會善待君主,君臣關系是相互的,而非單邊的。
同樣的話,孔子也講過: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也是一樣的意思。
這種相互的關系,不僅僅存在于君臣之間,父子,夫妻,朋友,師長,莫不如此。
古人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并不僅僅是對這種雙邊關系的描述,更是對身處雙邊關系中兩者的不同要求。做父母的,你只需要愛護好你的孩子就好了,而做兒女的,當然好孝順好自己的爹娘。
關于這種雙邊關系之中的兩方互動,我想,用交誼舞做例子來說明比較合適。在交誼舞中,對兩方的舞步要求是不一樣的,男進女須退,女進男要退,講求相互配合。如果其中一個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那結局肯定就是踩到對方的腳。同樣的,在與人相處的雙邊關系中,如果想讓兩人長久的保持和諧共存的狀態,那就要求關系雙方持久的經營,要做到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雙邊關系,是需要在關系兩方都自愿認可的情況下,才能開始的。而一方受到另一方的強迫的情況,就相當于:
在違反對方意愿的情況下,和對方強制建立道德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這就是道德綁架啊!!
知道了這個原理,我們再反過來看文章開始講的那個兇猛大爺的故事。在大爺和孩子的關系中,本來應該存在著“尊老愛幼”的關系,孩子尊老,老人愛幼。
但是在事情的進行過程中,大爺因為孩子沒有及時的做出自己預期中的“尊老”行為,就判定孩子是一個不尊老的壞孩子,進而據此對這個壞孩子進行了懲罰,把孩子拎起來,扔在了一邊,這位大爺估計也是個耿直脾氣,覺得孩子沒禮貌,想要替家長教訓他一番。
但是大爺沒弄清楚的是,那個孩子根本不是自己家孩子好嗎……人家好好的坐在那,跟你一點關系都沒有好嗎,孩子家長根本沒有請求你管教自己的孩子,你這樣做,就是在道德綁架啊!
至于那句亮瞎眼球的“生病了得有證明”的話,應該可以稱得上是這位大爺情急之下給段子界貢獻的年度經典語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