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朋友聊天,他說:“你最近變跳了。”我默默回了一句:“孤獨久了自然就話多了。”他說:“你這是寂寞啊。”我很想反駁,但終究還是忍住了。
寂寞不僅僅是孤單,更是一種恍然若失的惆悵。當我最初離開群體的時候,曾一度寂寞地要瘋掉。我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脫節了,覺得自己被拋棄了,于是使出渾身解數顯示自己的存在感。每天發朋友圈就是想要告訴別人,千萬不要忘記我。幸好這樣難熬的時光已經過去了。
獨處一個月之后,我的心態發生了奇妙的轉變。一切都源于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關于時尚的好書分享,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在亞馬遜下單。你必須承認,形象力是第一生產力。《時尚衣櫥》、《Vogue的真相》以及《做衣服》這幾本書,至今是我的心頭好。如果你想了解奢侈品的內幕,《奢侈的》和《高跟鞋帝國》都是不錯的選擇。
就是這幾本關于時尚和奢侈品的書,再度燃起了我對讀書的欲望。從小到大,每當有人夸我漂亮,總會有另外一個人在旁邊說:“漂亮是好的,只是小心變成花瓶。”而我最厭惡這個詞。為了給那些對我惡語相向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我像個書本批發戶,買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書買回來了當然要看,可我偏偏是個難以靜下心來的主。經過反復試驗,發現在去上課的地鐵上讀書效率最高。因為在地鐵上沒有誘惑干擾,而且也比較自律。在家看書總是一邊看一邊摳腳,不但毫無形象可言,還容易做白日夢。奇妙如書,無論你是以怎樣的目的去接近它,最終都會拜倒在書本的石榴裙下,無法自拔。
那么在家的時間如何利用呢,最初我是典型的每天刷朋友圈和微博星人,刷到沒東西了還在刷,歸根結底還是害怕與世界脫節,不甘寂寞的心在作祟。
直到我遇見了簡書,這個App其實早就在我的手機里了。當初是為了假裝自己是個高逼格的文藝青年,我下載了許多類似簡書、一言、平行世界和one這樣的軟件在手機里,卻一次都沒有用過。有一天打開一言發現里面各種雞湯和名言警句,然后立馬截圖分享到朋友圈,言下之意就是說:“我是個高逼格的人。”后來才漸漸自我理解消化,不再跟別人分享。
接著,我便打開了知乎和簡書的世界。起初知乎還是很實用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是時間一久我就發現不對了,越來越多莫名其妙的問題出現在知乎里,還形成了知乎體。比如:“有個很污的女朋友是什么體驗?”、“有個很會做飯的女朋友是什么體驗?”。Excuse me ???這種問題完全沒有意義。到底什么叫做很污?懂得男女之事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嗎?一聽別人說了點暗示性點話語就說污,大兄弟你的內心大概已經污濁成了一片垃圾填埋場。還有很多我完全看不懂的專業性問題,對我的意義更是不大。
于是我開始轉戰清新脫俗的簡書,主攻首頁專題,哪篇文章順眼就點開看。當然也有個別讓我不太贊成的文章觀點,但是大家的文章真的太棒了。每天堅持看簡書之后,我又有了寫作的欲望。本來給自己下要求,一天寫一篇文章。后來發現,不是永遠都有靈感的。如果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那么文章的質量也會大打折扣,不如不寫。就稍微放寬了點要求,一有靈感馬上寫。
我寫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表達真實的想法,不怕得罪人。這也是我自身所做的改變。可能小時候被夸多了,天天沉浸在自我滿足感爆棚的世界里,也總是喜歡贊嘆別人。長大以后,每到一個新環境如果沒人夸我,我就覺得,誒?是我太丑了嗎?是我做得還不夠好嗎?不知不覺就變成了別人眼中的老好人。
獨處的時候,我總是在思考。為什么我總是在別人身上尋找自我認同感。別人算什么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我。你要是喜歡我我感到榮幸,討厭我也沒關系,因為我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我。我不再尋求理解,精神也愈發獨立了。
精神獨立帶來的后果就是我不想與無聊的人交流,世界上魚龍混雜什么樣的人都有,為了撇去那些不必要的社交,我刪除了除微信以外的所有社交軟件。緊接著是軟件大掃除,無聊沒營養的東西統統都不要。大掃除過程中又發現了很多被我閑置的好軟件。
比如下廚房,就是這個軟件讓我的廚藝和烘培有了很大進步。想轉換一下心情的時候,我通常都會做甜點。
可能你也發現了,我獨處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網絡上,這些東西真的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轉變。所以我不太能理解那些把網絡視為洪水猛獸的老師和家長。重要的是通過網絡培養興趣,只要合理運用,網絡是最快速最齊全的信息庫。一味想著沒收手機切斷wifi,只會起到反效果。
孤獨是一種巨大的財富。一個人的時候,我可以看書背單詞、可以聽音樂做甜點,我可以獨立思考,可以探求真理。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是絕不會感到空虛寂寞的。
我愛孤獨,也愛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