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大海,乘浪前行的海豚,迎面吹來的海風。
站在船頭的老人轉身,娓娓道來:
“看似無邊無際的海洋,讓我們心生敬畏,感到好奇,有時海洋也讓我們感到害怕。海洋覆蓋了地球上70%的表面積,但是這里卻是人類最少涉足的地方。這些海浪底下,我的雙足底下,隱藏著那些我們無法想象的生物。”
16年前,英國生物學家戴維·阿滕伯格(David Attenborough)爵士與 BBC 一起給世界呈現了一部“最美紀錄片”《藍色星球》,這是一封寫給地球的情書,帶我們窺見了海洋這片瑰麗又充滿神秘的地方。
現在,已經91歲的爵士如約而至,并且帶著一個嶄新的世界——《藍色星球2》回來了。
自10月30日起,《藍色星球2》在騰訊視頻(此處非廣告,但絕對要給騰訊視頻打call)與BBC同步播出,每周一更新,共計7集。
無論你對紀錄片是否有興趣,無論你對自然科學是否有興趣,無論你對各種海洋生物是否有興趣,只要你打開《藍色星球2》,看到里面一個個鮮活的畫面,你絕對會愛上我們生活著的這顆藍色的星球——它實在是美的不像話!
先隨便選幾張圖給大家感受下。
當然了,動態的視覺效果更佳。
BBC 自然歷史部(The Natural History Unit)在2013年開始醞釀《藍色星球2》,在長達四年多的拍攝時間里,攝制組共經歷了125次探險,先后前往了39個國家,足跡幾乎遍布世界所有大陸和海洋。他們在水下的拍攝時長達6000多個小時,從我們熟悉的海岸到黑暗的海洋深處,從熱帶的溫暖水域到極地最寒冷的水域,以嶄新的視角將海洋的每一處細節呈現到我們面前,完美地詮釋了什么叫做每一幀都是一幅完美的桌面背景。
這部紀錄片可不僅僅是畫面美到令人窒息,第一集《One Ocean》簡直就是部活生生的《神奇動物在哪里》,分分鐘震驚你的世界觀。
澳洲大堡礁的豬齒魚,它的聰明程度簡直顛覆我們對魚類智力的認識。
每天早上豬齒魚都會游到珊瑚礁的邊緣,在珊瑚碎石和沙子中尋找它的食物——小蛤蜊。蛤蜊有外殼保護,要吃到里面的肉可不容易。但是,它是一條會使用工具的魚!它會把蛤蜊叼在嘴里,然后用力地砸向珊瑚礁。
靠著一次次鍥而不舍的努力和異常精確的技能,終于砸開了。
在找食物方面,聰明的可不只有豬齒魚。平時我們看到的通常都是鳥類俯沖水面捕魚的場景。可要是遇到了珍鲹,攻守雙方可能就要互換一下了。
還無法飛行太久,逗留在海面上休息的燕鷗雛鳥,是珍鲹的首選獵物。
頃刻間,捕獵行動就有了結果,只剩下獵物殘存的羽毛懸浮在海中。
神奇的是,珍鲹竟然聰明到能夠計算鳥兒的飛行速度、飛行高度和軌道,即便是在飛行中的燕鷗,依然無法幸免于難。
而對于燕鷗雛鳥,如果它們想生存下來,就必須得快速學會飛行本領。近乎殘酷的優勝劣汰生存法則,在大自然中已是司空見慣。生命也因此顯得更加偉大。
“深海就和太空一樣富有挑戰性,我們對火星地表的了解更甚于對深海的了解。”
受限于科技手段,人類對于深海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在第二集《The Deep》中,攝制團隊來到了南極洲,這片地球上最寒冷、最嚴酷、最遙遠的大陸。他們運用最新的潛水技術,潛入南極洲周圍這些未經探測過的深海。而你接下來看到的所有畫面,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手的寶貴資料。
深海,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隨著潛入深海的同時,水壓會迅速增加,上方的光線也會消失殆盡。最終,只剩下充斥在四周的能將人瞬間吞噬的無盡黑暗與寂靜。但神奇的是,這里卻并非荒蕪一片,實際上,這里的生物異常豐富。
這種魷魚只在深海生活,它的右眼始終看向下方,而它的左眼要大得多,而且也養成了向上看的習慣,這是為了搜尋水面附近游動的獵物輪廓。難怪,它會被人們戲稱為“斗雞眼魷魚”。
后肛魚可要比這魷魚神奇多了。它的頭部充滿了膠質,整個后腦勺都是透明的。于是,它的眼睛就能夠透過頭部向上方看了!
再往下,來到了水下一千多米的地方,由于陽光無法到達,這里已經是個暗無天日的海底世界。光線成了這兒的交流方式,生物用它來求偶、交流、驅逐捕食者,在微光攝像機的拍攝下,絢麗耀眼得如同異世界的生物。
在數千米的深海之下,你能想象這里會下雪嗎?
在數千米深的海底,你能想象這里會有一個湖泊嗎?
在數千米深的海底,你能想象這里有深達幾千米的溝壑嗎?
在數千米的海底,你能想象這里有一座連綿跨越整個地球的海底山脊嗎?
微弱的燈光中,潛水器緩緩前行,加上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配樂,恍惚中,仿佛我在看的是《星際穿越》,竟讓我分不清這里究竟是深海,還是幾千光年外的外星異世界。
在欣賞海洋蔚藍壯闊的同時,一個令人不快的事實也同時被揭露了。
我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塑料制品,現在廣泛出現在全世界的海洋中,甚至包括北極的冰層中。據估計,每年倒入海洋中的塑料制品高達800萬噸。這就相當于每分鐘將一輛垃圾車的垃圾倒入海洋。
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給野生動物造成了巨大影響。在過去30年間,北極的夏季冰地面積已經減少了40%。對于海象媽媽來說,冰川融化意味著可供海象寶寶休息的浮冰面積變得非常有限。
于是,絕望的海象母親只能跟別的海象母親爭奪地盤,甚至不惜大打出手,這樣的畫面令人揪心。
深海也同樣沒能幸免于難。
深海珊瑚群為大量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
終于,由于人類的過度捕撈行為,它們的樂園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其實,這已經不是 BBC 第一次表達人類對于環境破壞的擔憂了,在去年熱播的《地球脈動2》中,這個令人痛心的事實就被多次提及。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地球脈動2》最后一集《Cities》中,人與動物共同棲息在城市中的畫面令我更加印象深刻。人與自然并非對立,對于環境,還有更多需要我們人類去反思。
撰文 | 澎湃美少女
圖片 | 《藍色星球2》和《地球脈動2》
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
冷靜又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