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同名的電影,然后就給自己又加了一種病。自問自答了很久,發現答案是客觀存在的矛盾論。
一方面,我很渴望被愛,希望別人了解自已而喜歡上自己,所以總是一副可以包容一切的好人模樣,甚至好到沒原則來尋求一種平易近人。另一方面,我卻害怕熟知讓人輕蔑,不敢袒露自己缺點和怪異,所以一旦對方表露好感,卻又因懷疑那些好感是否足以接納我的全部而步步為營。
大學四年,身邊的朋友們分分合合,大部分都留下了一個人陪在左右。我卻一直過著“渴望愛情更愛單身”的日子。是的,口口聲聲說渴望,可依舊更愛自己。是人不對,還是自己不對,還是感情不對。
什么是最好的感情?我同意伊能靜的回答——沒有恐懼。不害怕失去,不用討好,不需隱瞞。或安靜或熱鬧,都只是原本的自己。可是,到底有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可以給我這種感覺?
答案還在繼續尋找,但愿自己能夠找到。奮不顧身已經有過,下一站,只需要穩穩當當的幸福。
在此之前,還是更精致地生活吧,去感受百態,讓相遇那天多些色彩,也多些從容和坦蕩。就像張愛玲說的,精彩的人生,是一樣樣嘗試出來的。每個女人都該有化最濃妝時,去燈紅酒綠的地方靜靜坐著,感受和世界的距離。也該有素顏清新,到書店里默默選書,使內心變更好。該和閨蜜去玩耍,或甩掉老公孩子享受孤獨的旅行。該去學各種東西,闖蕩各種圈子。千萬別只呆在家里。
經歷讓人富有,而這些財富是愛情反應里的指示劑。因為那個對的人曾在不同的時空里經歷了我的經歷,所以才能秒懂別人費死勁也懂不了的東西。這樣一來,一切都變得簡單了。筆名六六的人說要堅信一點,一個聰明的好人,肯定會被另一個聰明的好人找到的。這就叫匹配。我深信不疑。
看,寫到最后,我還是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