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知道清朝皇帝活著的時候是不立皇太子的,皇帝死之后,大臣從“正大光明”匾后面取出小匣子,里面寫著繼位人的姓名,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皇子之間殘酷的爭奪皇位斗爭,這也是滿族征服者從二千年的帝制歷史中學得的教訓。其實清朝是有一位皇太子的,而且被兩次廢立,這個人是康熙皇帝的次子胤礽(但他是皇后所生,故而是嫡子)。康熙皇帝以教子嚴格出名,胤礽也是自幼聰慧好學,我們就看看這個皇太子是怎么學習的吧。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皇太子才十三四歲,六月初十這天,他是這么度過的。
寅時(3-5時),皇太子在暢春園無逸齋的書房讀書,復習前一天的功課,等待師傅前來授課。
卯時(5-7時),滿文老師達哈塔、漢文老師傅湯斌和少詹事耿介進入無逸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禮,然后侍立在東側;負責記載皇太子言行起居注官員德格勒、彭孫遹侍立在東側。皇太子在桌前不停地背《禮記》的某章節,一直讀滿120遍為止——這是康熙皇帝對讀書的規定,此時湯斌要在桌前聽他背誦。年近60的湯斌可是跪在地上捧著書的!一字不錯之后,湯斌用朱筆做好記號,重新畫一段,開始讀新的章節,退回東側站立。此后,皇太子寫了一張大約數百字的楷書。
辰時(7-9時),康熙皇帝已經上完早朝,也已經向太皇太后請過安,此時他來到無逸齋。皇太子忙不迭率領大臣們出來迎接。康熙到齋內坐下,問湯斌:“皇太子書背熟否?”湯斌答道:“很熟。”(哪敢說不熟?)康熙不信,拿過書指了一段,皇太子背的一字不錯(湯斌一身冷汗吧)。康熙還不放心,又問起居注官,“爾等看皇太子讀書如何?”答道:“皇太子睿質岐嶷(意思是幼年聰慧),學問淵通,實在是宗廟萬年無疆之慶!”康熙聽了很受用,但還是端著架子告訴他們不要過分夸獎皇太子,而是應該對他嚴格要求。視察完這么一圈,康熙回宮。
巳時(9-11時),皇太子繼續練字。正值初伏,熱的不得了,但是皇太子堅持不搖扇子,也不解開衣服。不過幾位上了年紀的師傅可就扛不住了,他們早起站到現在,都幾乎要暈倒在地。皇太子寫好了一篇滿文,請師傅達哈塔批閱。達哈塔評道:“筆法精妙,結構純熟。”不知湯斌能不能看懂,也評了一句:“筆筆中鋒,端嚴秀勁,真佳書也!”皇太子又把《禮記》的某章節讀了120遍。
午時(11-13時),該吃中飯了,侍衛拿來了午膳。皇太子開話師傅們可以吃飯了,大家叩頭謝恩。吃完飯,皇太子并沒有午休,繼續讀《禮記》,又讀了120遍,湯斌也不能閑著,跪在地上聽皇太子背誦。
未時(13-15時),侍衛送上點心。皇太子吃完后,侍衛在庭院里安好了箭靶。皇太子開始練習挽弓射箭。射完劍,回屋開始講解經義。注意,不是師傅講給皇太子聽,而是皇太子講給師傅聽,這是為了檢驗皇太子是否真的理解經義。湯斌和耿介跪在桌前,翻書出題,皇太子講解。
申時(15-17時),康熙又來了。這次熱鬧一些,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都一同過來侍讀。康熙說:“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向來皇子讀書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諸皇子前來講誦。”湯斌按照旨意,取出經書隨意命題。每個皇子都依次背誦、講解。皇五子寫了一篇滿文。康熙意猶未盡,寫了一首程頤的七言律詩,又寫了一幅大字“存誠”。大臣們趕緊稱頌,說小字“秀麗”,大字“蒼勁”。
酉時(17-19時),侍衛又在庭院中安了箭靶。康熙另各個皇子依次射箭,成績有好有壞。之后,康熙親自示范,連發連中。
天快黑了,大家紛紛回家,皇太子今天的學習終于結束了。
這些只是皇太子學習生活的一部分,他還要學習蒙語、騎馬、西學(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學問),還要隨康熙出巡,學習處理政務,一年之中只有元旦、端陽、中秋、萬壽(皇上的生日)、自壽(自己的生日)一共放五天假。看到胤礽這么拼命,你還敢穿越到清朝當皇子嗎?什么讀PHD之類的都弱爆了。康熙本人還要拼命,據他自己回憶,他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已經當了十年皇帝),五更(3-5點)起床讀書背書,然后上朝處理政務,快天黑時處理完政務又繼續用功,還要和人討論,如此拼命導致過度勞累,痰中帶血,即使這樣,他也沒有稍稍休息。清朝的皇帝可不是好當的,你真的還想穿越成皇阿哥嗎?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