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錢鐘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個人覺得,如果作為一名優秀的斜杠文學青年,是一定要讀過《圍城》才能加這個斜杠的。據說韓寒當年也是深受錢老先生和他的《圍城》的影響。而寫出了《三重門》,繼而走向了文學之路的。
- 02 -
錢老先生的著作當然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學習的地方。但是最為大家所嘖嘖稱道的就是他的“書卷氣的幽默刻薄”式的比喻。有一句評論說的好:魯迅的幽默,尖銳、潑辣,是匕首,是投槍;而錢鐘書的幽默,詼諧、戲謔,是帶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欖。
- 03 -
最廣為人知的比喻就是“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 很簡單的一句話卻回味無窮。其實,錢老先生的很多比喻是很生活化的,簡單到我們看后往往會會心一笑,然后一拍大腿:“說的真形象啊,這樣的句子我也能說啊!” 例如他說 :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盡致,天氣熱,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 / 他身大而心不大,像個空心大蘿卜。/ 李先生臉上少了那副黑眼鏡,兩只大白眼睛像剝掉殼的煮熟雞蛋。/?高校長肥而結實的臉像沒發酵的黃面粉饅頭。
- 04 -
看,大師只用一些平常生活當中我們都能見到的食物就把人物外表描寫的如此活靈活現,如此的接地氣。我們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嘗試使用這種比喻的方法增加對人物描寫的情趣和直觀的第一印象。雖然一開始不一定能寫出多么貼切的好句子,但凡事總有開始,記住,大師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大師,只有不斷的自我訓練才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 05-
當然,上面只是一些較為淺顯的人物外貌的比喻,大師在小說中爐火純青的明喻暗喻比比皆是:
1)方鴻漸受到兩面夾攻,才知道留學文憑的重要。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2 )方老先生因為拒絕了本縣漢奸的引誘,有家難歸,而政府并沒給他什么名義,覺得他愛國而國不愛他,大有青年守節的孀婦不見寵于翁姑的怨抑。
3 )張先生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征……喜歡中國話里雜無謂的英文字。他并無文中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里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4)兩個人在一起,人家要造謠言,正如兩根樹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掛網。
5 )物價像吹斷了線的風箏,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飛升。
- 06 -
這些比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貼切而生動”,讓你“意想不到”,又仿佛“近在眼前”,細細品味,韻味無窮。其實,這些看似并不復雜的比喻是需要常年的對生活的觀察和對書本的積累的。例如,大師描寫鮑小姐的時候,觀察和書本就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而鮑小姐并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描寫汪太太:孫小姐要過筆來,把紅色鉛捺出來,在吸墨水紙板的空白上,畫一張紅嘴,相去一寸許畫十個尖而長的紅點,五個一組,代表指甲,此外的面目身體全沒有。她畫完了,說:"這就是汪太太的--的提綱。"
- 07 -
這些描寫簡直稱的上妙語連珠字字珠璣。讀《圍城》這部小說不能象讀一般小說那樣只注重情節,事實上,這本小說并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而只是一些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的集合。這樣的書如果要成為一本名著的話,那其中語言的使用就必須有絕佳的表達和登峰造極的水平才行。就連很簡單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覺,老先生都會用上這樣描寫: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像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她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軟操,仿佛有教練在喊口令:"一!"忽然滿臉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個空臉,像電影開映前的布幕。
- 08 -
所以看大師的作品,要學習和模仿的就是里面的精妙的語言,這也是小說最成功之處,否則的話,那只是過眼云煙地翻看一遍也無太大益處。即使模仿不到位,很多文章中也可以借鑒,例如方鴻漸并不喜歡蘇小姐,所以怎么看她也不來電:他們倆雖然十分親密,方鴻漸自信對她的情誼到此而止,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么近,拉得怎么長,終合不攏來成為一體。這個平行線的比喻就被不少寫手借鑒了去。如果不喜歡不來電就會怎么看也看不順眼:可是不知怎樣,他老覺得這種小妞兒腔跟蘇小姐不頂配。并非因為她年齡大了……只能說是品格上的不相宜;譬如小貓打圈兒追自己的尾巴,我們看著好玩兒,而小狗也追尋過去地回頭跟著那短尾巴橛亂轉,說風趣減少了。
- 09 -
雖然老先生古文外文都得心應手,很多引經據典的描寫,我們普通的碼字者只能望其項背。例如他寫道周先生:他跟周太太花燭以來,一向就讓她.....對她更短了氣焰。他所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 他寫餓:鴻漸餓得睡不熟.....才領略出法國人所謂"長得像沒有面包吃的日子"還不夠親切....?。但是那些生活化的描寫如果學會了就足以現學現賣弄一番了。看看老先生是怎樣描寫失戀的:鴻漸身心仿佛通電似的發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說自己,沒心思來領會她話里的意義,好比頭腦里蒙上一層油紙,她的話雨點似的滲不進,可是油紙震顫著雨打的重量。他聽到最后一句話,絕望地明白,抬起頭來,兩眼是淚,像大孩子挨了打罵,咽淚入心的臉。唐小姐鼻子忽然酸了。
- 10 -
同樣是罵人的話,讓老先生寫出來就讓人忍俊不止: 每逢它(汽車)不肯走,汽車夫就破口臭罵,此刻罵得更利害了。罵來罵去,只有一個意思:汽車夫愿意跟汽車的母親和祖母發生肉體戀愛。筆者覺得大師對打鼾的描寫簡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只恨當時沒法請唱片公司的人把你的聲音灌成片子。假使真灌成片子,那聲氣嘩啦嘩啦,又像風濤澎,又像狼吞虎咽,中間還夾著一絲又尖又細的聲音,忽高忽低,裊裊不絕。有時這一條絲高上去、高上去,細得、細得像放足的風箏線要斷了,不知怎么像過一峰尖,又降落安穩下來。其文學性讓人不禁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 11 -
大師的比喻并非只是單純的幽默諷刺逗人一笑而已,很多句子都揭示了真實的人性和社會背景,例如他寫方鴻漸辭職:他訓導的幾個學生,因為當天考試完了,晚上有工夫到他房里來話別。他感激地喜歡,才明白貪官下任,還要地方挽留,獻萬民傘、立德政碑的心理。離開一個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知免不了一死,總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去后的毀譽,正跟死后的哀榮一樣關心而無法知道,深怕一走或一死,像洋蠟燭一滅,留下的只是臭味。有人送別,仿佛臨死的人有孝子順孫送終,死也安心閉眼。
但是這樣的功力,就不是簡單的模仿就行,而需要更深刻的思想來配合。但無論怎樣,細讀甚至背誦大師的作品中的名句,然后去引用甚至模仿創造,都會讓我們每個有志于寫作的人大有所獲的。
最最后,隨文奉送大師精彩的對胡子的描述:
胡子常是兩撇,汪處厚的胡子只是一畫。他二十年前早留胡子,那時候做官的人上唇全毛茸茸的,非此不足以表身分,好比西洋古代哲學家下頷必有長髯,以示智慧。他在本省督軍署當秘書,那位大帥留的菱角胡子,就像仁丹廣告上移植過來的,好不威武。他不敢培植同樣的胡子,怕大帥怪他僭妄;大帥的是烏菱圓角胡子,他只想有規模較小的紅菱尖角胡子。誰知道沒有槍桿的人,胡子也不像樣,又稀又軟,掛在口角兩旁,像新式標點里的逗號,既不能翹然而起,也不夠飄然而裊。他兩道濃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壽星的眉毛竟賽,仿佛他最初刮臉時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腦兒全剃下來了,慌忙安上去,胡子跟眉毛換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會長,額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榮。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跟大咖學寫作系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