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第一級的閱讀方法(elementary/rudimentary/basic reading),也就無從開始學習這個階段。在學習第二級閱讀技巧之前,讀者必須具備這樣的閱讀能力——書中的單詞絕大部分都懂,并且不再糾結于語法句式方面的困惑,作者書里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大意能夠明白。如果你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那么進入下面的兩個階段開始學習檢索式閱讀法吧!
1. Systematic Skimming/Pre-reading(系統性閱讀/讀前預熱)
在我們看一本書之前,讓我們假設兩個情景:一、這本書值得我們花時間讀嗎?二、我們需要在限定時間內搞明白這本書要說什么。這時,我們就需要系統性掃讀本領啦。在這一階段,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搞清楚這本書是不是值得讓我們仔細地去鉆研。此外,通過掃讀我們可以獲悉這本書的一些其他相關內容和細節,即便最后你決定不去讀這本書了。
Giving a book this kind of quick once-over is a threshing process that helps you to separate the chaff from the real kernels of nourishment.
掃讀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把一些無價值的東西從真正有內涵的事物里區分出來,也就是,通過系統地掃讀,我們可能找到真正有營養的書,值得一讀再讀的書。
方法小貼士:
1) 看標題(如果這本書有標題的話),然后是它的序言。
要點是快速地閱讀,一定要重點記住有關暗示這本書視、角度或是撰寫目的的線索。但是在完成這步之前,你本身應該對這本書所在的領域已有了一些了解。如果你愿意的話,你更可以將這本書先放置于你腦海中的某個該領域書柜上,和其他同類型書籍作比較。
2) 學習目錄。
大多數人可能都不大看目錄的,哈哈,我也是這樣。看不看全憑心情,偶爾看,大部分時間不看。作者說了,這可不是一個好習慣喔。因為幾乎所有作者在撰寫一本書的時候,都會仔細給目錄分門別類排序,把精華訊息在目錄里面全面地展現出來。所以,目錄其實相當于對一本書結構精巧地解說或者剖析。仔細閱讀目錄后,讀者腦海里會對這本書有一個最基本的框架,這將有助于讀者接下來通讀全篇時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一本書的內涵。
3) 查看索引(如果書有的話)。
粗略估算作者在該書中覆蓋了多少話題或是主題,都引用了什么書。如果你覺得作者列出的一些引用很重要,去查一查吧。因為這些訊息很可能是這本書想表達地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
4) 看書皮上的內容梗概,如果這是一本全新的書。
有些人覺得這不過是商家和作者的廣告宣傳而已,其實這些內容概括大多都是由作者本人寫的(雖然會有商家的幫助),作者為了吸引讀者,都會將該書里最重要的觀點以最簡扼明要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果你覺得某本書的內容梗概只不過是個噱頭,那這本書可能真的就是一本華而不實的書了。
5) 如果上述四個步驟你做完之后仍然對這本書要說啥一頭霧水,請翻開作者與最重要觀點相關的幾個章節。
如果這幾個章節在各自開篇或者結尾位置有總結段,請一定要仔仔細細地閱讀總結部分。
6) 最后,請翻開這本書,沉浸其中,盡情閱讀一至兩段或者隨后的幾頁,千萬別多了。
讀時請注意觀察一切與主題中心相關的觀點和內容。別忘了看書的最后幾頁,這往往是作者在一本書的最后時候,總是忍不住把自己認為最新最重要的觀點來一次徹底大總結,有些時候你通過看這種總結就能看出來有的作者的觀點是錯誤的或者早已過時的。
完成上述六步的寶寶們,恭喜你們已經學會了系統性掃讀啦!你們也能知道手里捧的這本書究竟值不值得仔細看一看了。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要學會在人類有限的生命里盡全力多讀一些真正偉大的好書嘛,多吸取一些寶貴的養分。不要在一些沒什么營養的讀物里浪費太多自己的時間。
2. Superficial Reading(淺顯閱讀)
這個步驟的閱讀完全是provocative(興奮的),不是從字面看來superficial有negative(消極的)意思。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是興致勃勃地開始去讀一本晦澀書籍,當然,帶著過高的期待去讀一本難懂的書是一種錯誤的閱讀方法。不是說你興致勃勃是錯的。
正確的方法是這樣滴,其實答案很簡單:
In tackling a difficult book for the first time, read it through without ever stopping to look-up or ponder the things you do not understand right away.
在第一次看一本晦澀難解的書時,認真、努力、用心地通讀全篇并且絕不要停下來思考你此時此刻不明白的地方。
因為絕大情況下人們會被這些疑團撕扯消耗掉自己原本的熱情,以至于這本書都讀不到末章就被棄之一旁。我們被教導要注意自己不懂的地方,多查字典,事實上,我們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會在這個過程中被磨掉,我們閱讀的腳步也因此停滯不前。最后的解決辦法,先把不懂的地方暫時標記一下,留待第二遍閱讀時著重思考。
作者有句話對這個步驟的內涵做了非常精辟形象地總結,那便是:
You will miss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你將會因執著于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
這句至真名言不僅適用于婚戀市場,也應用于閱讀方法上哦。如果總癡迷于弄懂一個沒那么重要的小細節,不僅喪失了原本的精力(因為人的能量是有限的),還容易錯過真正值得你注意的觀點。
關于閱讀的速度,作者這樣講到:
It should enable you to vary your rate of read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and complexity of the material.
你應該改變自己的速度符合自然規律并適應不同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
原因很簡單,有的書都不值得花時間去掃讀,有的書掃讀完了你就可以很好地吸收該書僅有的幾個觀點而無需再去仔細閱讀了,然而有的書你覺得一定要花很長的時間一讀再讀,這個時間可能是幾周、幾個月甚至好多年。所以讀不同的書,要調整不同的速度來閱讀。遇到淺顯易懂的地方,應迅速略過,晦澀難懂值得吸收的部位要“細嚼慢咽”地品讀。
而說到掌握閱讀的速度,是這樣:
The ideal is not merely to be able to read faster, but to be able to read at different speeds—and to know when the different speeds are appropriate.
這個理念不是要盡可能讀地非常快,而是要以不同的速度來閱讀,并且知道何時適合用什么樣的速度來閱讀。
Every book should be read no more slowly than it deserves, and no more quickly than you can read it with satisfaction and comprehension.
每本書不能被讀得慢于它本身價值的速度,也不能快于便于令你快樂和理解的程度。
3. Fixations and Regressions(凝視和返讀)
接下來作者繼續討論了凝視和返讀,所謂凝視即是有的人花了很長時間一直盯著某幾句話,返讀是因為沒弄懂上文含義影響下文閱讀于是又返回去繼續讀一遍。這兩個讀法都非常浪費時間。
其實我們大腦閱讀的速度要快于人眼看文字的速度的,我們是用眼睛看,用大腦閱讀。所以人眼掃視的速度要服務于人腦的閱讀速度的。大腦可以一下子閱讀幾句話甚至一個段落,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人眼看文字的速度要比這個慢的。這樣將不利于我們的大腦吸收有用的訊息,因為大腦沒有拿出全部的精力來全力閱讀(由于眼睛不積極配合,這樣說是不是比較形象)。
作者在書里提供了一個小方法,那就是用大拇指和前兩個手指來翻書,翻書的速度要稍稍快于眼睛閱讀舒服的速度,久而久之加以練習,閱讀的速度便能逐步提升。
4. The Problem of Comprehension(理解的困難)
You cannot comprehend a book without reading it analytically; analytical reading, as we have noted, is undertaken primarily for the sake for comprehension (or understanding).
你無法在不分析一本書的情況下弄懂一本書究竟講的是什么。分析閱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讀者全身心理解一本書。
PS: 這本書金句太多,全部摘抄下來,恐怕要抄書了。絕對性地顛覆了以往我對閱讀的認知觀,需要再花時間仔細多讀幾遍,并完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