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最初決定看這本書,不是因為它是經典名著,而是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并非一個作家,只是因為內心的沖動寫下了這篇后來聞名世界的著作,因而在好奇之下翻開了這本書。
小說主要敘述了主人公阿米爾從童年到成年后的經歷,童年以及少年時期的他和父親、家里的仆人阿里、阿里的兒子哈桑住在阿富汗斯坦,直到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因阿米爾的排斥被迫離開。戰爭爆發后阿米爾和他的父親來到美國開始新的生活。但過去的記憶并沒有遠離他,真相漸漸揭開。因父親的好友拉辛汗的請求他走上那條重新成為好人的路,他的內心才開始得到救贖。
關于風箏的解讀:1.童年時期,阿米爾的內心是敏感脆弱,孤單而渴望父愛的,他一直以為父親因他出生時帶走了母親的生命而耿耿于懷,認為這是父親不愛他的理由。他所追逐的風箏,就是父親的關愛。因而他在風箏大賽上超乎尋常,拿到了第一名,就是為了得到父親的肯定。作為一個如此渴望愛卻未能如愿的孩子,他愈加沉浸在自己的小房間里,寫故事是他表達自己的方式。同時,他的內心也是狹隘自私的,他受不了父親對哈桑偶爾的關愛,他的等級觀念清晰,在他的心底他從來沒有把哈桑當做朋友來對待。哈桑就像是用來彌補父親對他的關愛缺失的玩具,需要的時候他使用它,不需要的時候就置之不理。這樣的性格與父親對他的期待相差甚遠,以至于父親對他不冷不熱。我不禁想問,作為一個崇尚正直勇敢的父親,他的父親并沒有教育過他要成為這樣一個懦弱膽小自私自利的人,阿米爾的性格為何如此呢?他的等級觀念似乎與生俱來,人性的脆弱與自私是天生的嗎?
2.少年時期,因為追風箏大賽,哈桑犧牲了個人的尊嚴贏回了風箏,阿米爾因自己的懦弱陷入深深的自責與痛苦中。而善良的哈桑甚至沒有任何怪罪阿米爾的意思,他的善良把阿米爾推向了道德的深淵。阿米爾在羞愧自責難以忘卻的情況下,利用栽贓陷害哈桑和阿里。盡管父親選擇原諒,哈桑和阿里卻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阿米爾的內心并沒有像他所以為的如釋重負,反而這成為他以后漫長歲月里心頭上抹不去的傷痕,時時刻刻提醒著他他的懦弱自私。
3.來到美國已經成家立業的阿米爾在父親去世后因為拉辛汗的電話回到喀布爾去解救哈桑的兒子,也得知了父親隱瞞多年的真相。最終,他選擇接受現實。也在他冒著生命危險成功解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將他收為養子并回到美國后,他的心靈在又一次放風箏時得到真正的釋放,自閉的索拉博也解開了心結。這只風箏,就是對生命的希望,就是對靈魂的救贖。
從人性的角度,不論是阿米爾的父親因為當年與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并隱瞞真相,還是阿米爾因懦弱自私犯下的錯誤,他們的人性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充滿罪惡的。阿米爾的父親選擇行善去贖罪,而阿米爾通過解救索拉博得到救贖,他們的心靈在痛苦中得到成長,心智日趨成熟。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心智的成長并不是隨著身體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甚至有人的心智一蹶不振。關鍵在于你是否能夠去面對痛苦,接受痛苦,這是你的心智能否日趨成熟的關鍵。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我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然而卻沒有真正悟透這一點。在遭受痛苦時我會抱怨,會逃避,會羨慕別人的人生,會埋怨上帝對我不公平。然而人生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唯有面對才能成長。因為我們人性本身的弱點,我深知逃避是一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然而選擇逃避就是放棄了自己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