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你付出那么多,你卻沒有感動過“
這句話聽過了很多遍,也套在自己身上實驗過,卻為說這些話的憂男怨女不值。
為什么呢?因為總感覺這是一句自憐的話,現代社會誰需要自憐呢?
我就幾乎沒有自憐過,所以遇到這種問題時總是會首先反省自己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錯誤,比如:1.沒有目標,2.沒想辦法,3.沒有溝通,4.,沒有行動結果,5.只在舒適區,6.沒有社交,7.沒有反饋,8.游離在主流世界之外,活在自己的內心安全區里.........
解釋上面的幾條內容
因為做事沒有階段性的小目標,就沒有也不清楚自己在一天,一星期,一個月等等時間段內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連這個任務都不清楚,更別提要有具體完成的小目標了,所以也就沒有強勁動力去做事,更不會為了完成目標任務去想辦法或享受完成任務的喜悅。
沒有小而美的迭代,做事就變成了苦哈哈的“堅持”,成長怎么會快呢?
與領導與同事與家人與朋友缺乏溝通,做事總是想做就做,自以為是,沒有團隊觀念,忽視溝通的重要性,也導致了自己溝通能力的嚴重退化,現在反思無論在任何地方,沒有溝通,誰也沒有透視自己想法的功能和義務,這樣造成誤解是正常的,沒有感動更是正常的,對沖嘛。認知的錯誤實際上傷自己更傷關聯的人。
需要行動踐行的事情,光憑嘴說是沒有用的,一切的成長都靠向行動要結果,就好像秋天的收獲必須有春播夏作,一切以行動結果證明,這就是為什么強調“執行力”。
而執行力其實真正針對的是不熟悉的事情,是跳出舒適區,安全區,不會不懂的困難情況下執行做事的能力,遇到執行不下去的時候,想辦法去做,去完成才會帶來真正的成長和進步;
怎樣才能改變常常出現的“執行不力”呢,這就需要“一切的學習都是社交“,社交是自利利他的行為,朋友之間經常溝通,相互支持鼓勵,這樣才能保持有正常的回饋渠道,才能有很具體的改正錯誤的行為或認知,只有改正才不偏頗,才會有喜悅和達觀的心態和人生,才不會像個孤零零的人游離在世界之外,死守內心的安全區,活的像一個要人可憐的人。
誰愿意做一個可憐的人呢?棄絕自憐,我們要自律,自律的人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是未來有能力給予的人。
通過學習知道,自律的人會注意成長自己,同時也會關注生活中身邊的人最需要什么?
家庭里我的婆婆最有意思,她特別能營造溫馨祥和快樂的 氛圍,家庭環境也寬松自由,所以全家人在一起很快樂。有一年春節晚上一家人打麻將,我的公公笑的從凳子上摔到了地上,當時可把我們嚇的不輕,幸虧他只是高興沒坐穩,起來以后繼續戰斗。
但是這樣的長期和諧也有不好的一面,全家人在一起沉溺于溫馨快樂,卻很少想到未來,像溫水煮青蛙,典型的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意味著不去思考未來,滿足于當下,對趨勢對變化無能為力。
所以我的家庭最需要的就是改變,不是打破原有的和諧,而是需要添加新的認知,和家人共同成長,給家庭營造新鮮進取的氛圍。
這些需要長期耐心和付出,磨礪對每個人都有意義。
持續學習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追求小而美的迭代升級,耐心做到,總有一天會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