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葉苦艾
一夜無眠,李濤與馮玲在離別前夜纏綿繾綣直到天光大亮。
送馮玲上車,找到座位,放好行李,路上吃的水果、飲料、零食,放在座位前的小桌上,堆得小山一樣。馮玲愛吃零食,正餐飯量卻小得可憐,李濤經常調侃趙飛燕都沒她瘦。
馮玲說自己是有福的人,頓頓喝涼白開都能長肉。哪像李濤天天吃人參燕窩豬蹄膀子,還是像根麻桿,風大點都不敢出門。讓風給吹跑了,讓她到哪兒去找啊。
一陣搶白說的李濤啞然無語,心想自己確實偏瘦,可那都是精華呀,該有的零部件都不缺,沒有半點累贅,多好。
在車上李濤與馮玲沒有說太多的話,離別就在眼前,太多的不舍深埋在心底,那種痛像刀在刮著心尖,伴隨著心愛的人的離開,仿佛整個世界都失去了原來的色彩,一片灰暗。表面兩人都很平靜,無聲地擁抱著,最后感受著彼此的體溫與心跳。這個時候說什么都是多余的,心與心的交流有時確實用不上語言。
車快要啟動了,由南方沿海駛往內陸的某個城市。列車載著自己心愛的人馳向千里之外,從此天各一方,留給彼此的只有無盡的思念與牽掛。
“到了我會給你打電話。”馮玲依偎在李濤的懷抱里,頭埋在他的胸前幽幽地說。“不要太想我,注意自己的身體,記得每頓多吃些飯。”
“哪能不想?我都不敢想,你離開后我該怎么辦。”李濤溫情地撫弄著馮玲 黑緞子似的長發。“每頓吃那么多,豈不純粹成了一飯桶?”李濤克制憂傷故作輕松地答。
馮玲沒有抬頭,“能吃是福,你雖沒啥福氣,盡管多吃點兒總歸是有好處的,聽話,乖。”此時的馮玲柔情似水,流露出母性慈愛的暉光,哄寶貝兒子一樣。
李濤鼻子不由一酸,鼻翼扇動,淚水像脫了線的珠子滾落在馮玲飄逸的長發上。
車廂里傳來王菲空靈的嗓音,深情演唱《又見炊煙》,這是馮玲平素最愛聽的一首歌。
"車要開了,路上小心些,到了給我打電話,我下去了。”李濤雙手捧著馮玲雙頰,四目相對,馮玲滿臉淚花,微微點頭。
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送斷腸人。
李濤來到月臺,緊盯著馮玲所在的車窗,時值嚴冬臘月,冰冷的窗玻璃上罩著一層乳白色的霧,朦朧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一如自己的淚眼。
列車一聲長鳴,緩緩駛離站臺,始慢繼而極快,最后風馳電掣一般牽著長長的車身從視線中消失。
李濤看著列車隱去的方向,點燃一支煙,良久良久,香煙燒痛了手指,才失魂般地折返身走出了車站。
李濤昏昏沉沉,回來倒頭大睡,從頭第一天中午睡到第二天上午十點多仍沒醒來。李俊走進宿舍搖喊了好一陣子,叫他起來吃飯,李濤才悠悠醒轉,睜開朦朦睡眼。
“叫什么啊叫?煩人!”李濤頭一歪又呼呼睡去。
“大哥這是怎么了,成了睡神了,搖都搖不醒,飯也不吃了。”李俊嘀咕著出去了。
李濤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二弟李卿,最小的是李俊。李濤被同宿舍哥們汪平騙加入傳銷團隊后,最先發展的下線就是自己的兩個胞弟。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這樣在外人面前更具說服力。
李俊對李濤從小言聽計從,奉大哥的言行處事為楷模,兩個弟弟沖著對大哥的絕對信任,沒作任何理智的分析與判斷,很快就加入了。若是兩個弟弟竭力反對,拼死勸退,李濤有可能迷途知返。
可悲的是,他們二人壓根就沒懷疑傳銷這事本身就很荒誕,而且堅信跟著大哥走肯定不會錯,打小都是這么過的。
他們哪里知道,時過境遷,此時的李濤已經被洗腦,近乎癲狂,失去理智。憑著自小建立起來的兄弟情份信任和依賴,他們二人的盲目加入更助長了李濤白日夢的膨脹。李濤是被別人洗腦的結果,而李卿與李俊則是無理由地盲從。
自加入那一刻起,即是三兄弟噩夢的開始。
李濤睡到第二天下午日薄西山,方才搖搖晃晃起來,到廚房胡亂吃了些剩飯剩菜。坐在廚房外邊陽臺上,看著碧波蕩漾的檻江發呆,默想著列車載著馮玲到了哪里,今天晚上幾點鐘到呢,馮玲會不會打電話來呢。
夕陽隱去,對面江心島上夜市的燈光明亮起來,熙熙攘攘的人潮車流像螞蟻搬家似地向那片樂土涌去。江心孤島方圓幾萬平方米,有叢林公園,吃喝玩樂一應設施齊備,與外界僅一橋相聯。晚上最為熱鬧,燈光閃爍、音樂繚繞。銀白的沙灘上有上百家夜市小吃,匯聚了全國各地的風味美食,無論四季冬夏都是消閑娛樂的絕佳去處。
江心島每個角落、每一條林中小徑都留下了李濤與馮玲相攜走過的印記。情景依舊,人卻不在,怎不傷懷?李濤正自視景傷情,李俊火急火燎從外面進來, “大哥,老汪來了,他說找你有事。”
李濤問道:“他有事不能進來說嗎?”
“我說你還在休息,他說那就不打擾了,改天再過來,坐也沒坐就走了”
李濤嗯一聲,閉上了眼睛。汪宇平做上了大頭目,架子越來越大,人是會變的,這個大學里同宿舍的哥們是真的變了,變得自己快不認識他了,曾經的好基友到哪里去了?他很失落。
李濤下到四樓平臺,不見一個人影,樓道轉角處的小賣部,老楊睡在躺椅上閉目養神,干瘦的身軀與寬大的躺椅極不相稱,像一張大床上臥著的一只小貓咪。
李濤住的這棟樓,共九層,下面四層分別是農貿市場、商場超市、服裝商行。上面五層是商住樓,戶型有三房兩廳或二室一廳。幾百套房全部閑置,他們沒來之前,這里是無人居住區。
傳銷人員為躲避打擊,由江門千里遷徙,一千多人有如神兵天降,住進了這棟樓,一夜之間這里頓時熱鬧起來。嗅覺靈敏的當地人,沒有表示反對,哪里有人哪里就有生意,這是老廣們的信條。
這么多人吃、穿、住、用、行,哪頭不得花錢?刺激了消費,激活了市場,拉動了本地經濟,對他們而言,這些人的到來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只要這些人對自己的生命財產不構成威脅,什么都好說。至于這些人所從事的行業,合不合法,害不害人,他們可管不著,那是國家的事,是工商公安的事。
老楊聞風而動,在這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開了一間主營吃食日雜的小賣部。每到夜晚這里的人通過電波,將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騙人信息傳送到神州大地的各個角落,如伸出的無形魔爪將不明真相的人匯集到這里。